中美太陽能戰爭
2012年5月19日《明鏡周刊》5月18日報導認為,"在爭奪太陽能行業優勢地位的鬥爭中,一場貿易戰爭正在美國和中國之間呈現出來。面對廉價競爭者美國政府想要保護本國企業,對進口中國太陽能產品徵收高額懲罰性關稅。……"
報導說,"中國製造商英利公司也得支付31%的關稅,按照美國商務部的暫時決定,在極端情況下甚至可高達250%,這無異於禁止進口。美國譴責中國競爭者價格傾銷。……"
該刊寫道:"這一步驟對德國公司太陽能世界(Solarworld)和美國的太陽能生產者來說是一個階段性勝利。它們共同以'美國太陽能製造業'的名義提出起訴,從而推動了這個程序。特別是德國太陽能世界股份公司的老闆阿斯貝克(Frank Asbeck)作為反對中國廉價進口產品的鬥士出了名,美國是其公司最重要的市場。
"……阿斯貝克稱美國的判決是'給歐洲的訊號,那裡也得採取類似措施。'他希望歐盟也很快動作起來。"
該刊指出:"然而,美國商務部的這個步驟含有政治爆炸性,會給本來就緊張的中美關係增加負擔。……"
"懲罰性關稅只會殃及所有人"
《日報》5月18日的評論提出不同看法,該報寫道:"生產過剩,廉價進口,價格傾銷,由於來自中國的廉價競爭,全世界的太陽能產業境況都很糟糕。面對這個不久前還很有前景的未來產業的公司紛紛倒閉,美國商務部現在對其太陽能產業的哀求作出反應,要對來自中國的太陽能產品徵收可以高達250%的懲罰性關稅。
"迄今為止,美國商務部沒有成功地證明中國價格傾銷,至少沒有找到證據說明中國領導人如此大力補貼本國太陽能公司,使之可以在世界市場以低於生產成本的價格提供產品。至於北京補貼研發,根本就無可厚非,其它國家也都這樣做。"
作者認為,對於中國太陽能產品為何比歐美的更便宜這個問題,"答案和所有行業相同,它們在最近幾十年紛紛遷往中國,因為那裡的薪水低。但在太陽能產業,與其它行業不同的是,善於利用這種成本優勢的不是外國公司,而是中國公司。
"至於中國的薪水目前還相當低,也不能真正譴責中國的太陽能公司。原因是中國的普遍薪水水準,但是,在一個還在發展中的國家,是不可能一下子就提高到西方水準的,除非將普遍的價格結構打亂。
"就中國的情況而言,大多數中國太陽能公司支付薪水之高已經超常了。懲罰性關稅只是強化對薪水的壓力,這樣就會真正損害所有人。"
報摘:林泉
責編:葉宣
以上內容摘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