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金融患難與共?
2008年10月7日"在中國,貿易和寬松的貨幣政策帶來了利息低廉的金錢,這些金錢推動了股市和房地產市場形成泡沫,使銀行業務大幅擴張。中國股市已開始糾偏,而大城市的房地產市場仍然堅守在與平均收入相比使人頭暈目眩的高價位水準上。無數不斷新建成的住宅作為金錢保值的形式,閒置在那裡。在經濟高度興旺的年代,銀行總是宣稱有問題貸款的比例越來越小,但在經濟降溫時,一些令人不快的真相也許才會浮出水面。
儘管如此,中國的市場狀況與美國和歐洲根本不同。中國不是缺少調控,而是調控太多。國家仍然主宰一切,它提高了銀行按規定必須擁有的自有資本總量,直接規定了銀行最大結算總額。給予購房貸款時,規定接受貸款的人必須自己擁有30%至50%的資金。
中國的有價證券市場還相對狹小,處於低水準。一周前的世界經濟論壇上,企業家和政府部門代表一致認為,中國必須繼續開放金融市場。據說中國想從金融危機中吸取教訓,所以失業的美國高水準銀行人才在北京很受歡迎。"
柏林日報也關注美國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該報注意到,中國對美國施加壓力,最終促成了美國政府救市:
"長期以來,美國的一大部分財政赤字靠中國提供的貸款來彌補。迄今為止,這是對雙方都有利的做法。通過向美國出口,中國的外匯儲備如山峰一樣不斷增高。掙來的錢再借給美國,美國就可以買更多的中國產品。這種特別的商品和金融循環永動機使美國產生了對中國貸款的依賴性。但這是一種相互依賴:中國要想在經濟上不受嚴重損失,就不能放棄自己的美元儲備。
中國很高興能對強大的美國施加壓力,但金融危機也足以使中國擔憂。到現在為止,北京用於投資國外的外匯儲備挺住了金融危機的影響。由於幾乎沒有參與投機金融項目,中國的銀行也沒有受到華爾街大崩盤的波及。
但金融危機對中國的發展模式提出了根本的問題。這是因為中國的快速發展主要建築在出口之上,它的很大一部分有賴於西方消費者的購買慾望,而金融危機恰恰扼殺了這種慾望。摩根斯坦利首席經濟師羅遲上周在北京說,中國必須改變自己的經濟結構。他建議中國應更多面向本國的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