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關「如廁」全球45億人笑不出
2017年11月19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天濛濛亮,一對新婚夫婦躺在床上。有人在外面敲門,兩個女人提著燈籠,準備接新娘子去村子邊的樹林裡小便。新娘害怕了,逃走了。
這是寶萊塢電影《廁所:愛情故事》中的一個場景。該片靈感據稱來自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名印度男子為了贏回妻子,不顧村人反對修建了廁所。
不僅印度電影,印度的政治家也開始向該國缺少廁所的普遍現象宣戰。聯合國數據顯示,印度大約一半人口沒有室內廁所,這一情況在農村更為突出。印度總理莫迪最近表示,廁所比寺廟重要。按照他的計劃,將至2019給所有印度人修廁所,杜絕隨地大小便的陋習。
在孟加拉國首都達卡,政府表示,該市1600萬居民中只有1%沒有廁所。但事實上,只有1%到2%的居民擁有真正意義的衞生設施。其餘98%的排洩物都流到附近地區的街道上或者其它地方的河流裡。
德國國際合作組織專家帕內薩(Arne Panesar)表示,全球五分之三的人,也就是45億人沒有足夠的衞生設施,21億人沒有乾淨的飲用水。
世界衞生組織2015年定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之一,就是至2030年讓所有人能夠得到乾淨的飲水用和衞生設施。世界衞生組織還尤其指出,對貧窮人口來說,尤其是女孩和婦女來說,廁所不僅意味著衞生和健康,還意味著安全和獲得接受教育的機會。
德國"世界飢餓援助組織"的斯蒂凡‧西蒙(Stefan Simon)說,"如果學校裡沒有乾淨的、單獨的廁所,女孩子們例假期間乾脆就不去上學,這樣就會缺課,導致教育缺失,最終會對國家經濟產生消極影響。"
德國國際合作組織專家帕內薩說,現在的目標不是讓每個國家都擁有歐洲這樣的下水道系統,因為無論從財政上,還是結構上都是不可行的。同時也不可能一夜之間拷貝德國的體系。此外,一些地區根本沒有足夠的水來保障歐洲式的下水道系統。帕內薩說,最重要的是不要讓排洩物直接進入環境中,讓人們能有一個安全的,體面的廁所。他指出,直到2015年,宣傳的主要目標還是鼓勵人們不要在野外如廁,而是使用廁所,但是,雖然建了廁所,大多數排洩物還是直接進入村裡的池塘,這不是修建廁所的意義所在。
生化廁所是解決辦法之一。它可以將排洩物集中起來進行分解。如果離水井和其它水源足夠遠的話,污水池也是一種解決辦法。
為了讓情況真正出現改變,不僅要修建廁所,還要教育人們如何使用廁所。西蒙表示,以衣索比亞为例,人們對修廁所表示歡迎,但經常出現的情況是,用不了多久廁所就被用來它用,比如當壁櫥,裝食品。我們必須教育人們懂得應該將廁所和放食品的地方分開,告訴他們,如果有乾淨的水和乾淨的廁所,你們和鄰居握手時就不會覺得難堪了。"
印度現在採取的就是這樣的戰略。廁所背後是一個愛情故事,關係到打破禁區和打破宗教禁忌。
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email protected]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
閱讀每日時事通訊,天下大事一覽無余!給[email protected]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完成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