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60年彈指一揮間 - 巴黎篇
羅浮宮鳥瞰圖
羅浮宮建於12世紀,曾是為鞏固塞納河險要位置而建成的要塞。1773年法國革命後向公眾開放,此前一直被作為皇家宮殿。它是歐洲史上第一座博物館,因其豐富珍貴的館藏,悠久的歷史而舉世矚目。(攝於1938年9月16日)
等待救濟的巴黎市民
哈勒斯市場前,飢腸轆轆的老百姓聚集在一輛卡車旁,等待分配救濟食品。此前持續的游擊戰早就讓他們食物緊缺。(攝於1944年9月3日)
活色生香紅磨坊
畫壇怪傑圖盧茲-羅特列克以歌舞廳為題材創作的一系列名畫使1889年誕生的紅磨坊歌舞廳舉世聞名。其後,舞孃奔放熱情的坎坎舞,不停歇轉動的大風車也成為巴黎風情的組成部分。(攝於1996年)
軍民慶祝巴黎解放
巴黎市政大廳附近的沙灘廣場上人頭攢動,數千巴黎市民慶祝解放。背景上的圓頂建築是市政府百貨大樓。(攝於1944年8月26日)
歲月洗不去的笑顏
1945年5月7日,德軍無條件投降。次日,凱旋門前彩旗飄揚。雖然是模糊的老照片,但你看得見巴黎老百姓滿面的笑容。(攝於1945年5月8日)
今夜無眠!
這一天,德國納粹軍終於乖乖地放下武器! 該如何慶祝呢?放聲歌唱?縱情舞蹈?不,一切都不足以表達巴黎人民,還有那歡樂的海洋裡,英國兵、美國兵、法國兵的喜悅之情!(攝於1945年5月7日)
通向未來的新凱旋門
高達110米的新凱旋門像一隻巨大的畫框,勾勒出活動的風景。從這裡,你看見藍天白雲。魔幻的光影交織,帶你穿越時空,分不清身在何時何地。 (攝於1989年7月15日)
協和廣場上的暗槍
儘管德國佔領軍已經投降,仍然有一小搓德軍狙擊手躲藏在城市裡。正當巴黎市民在協和廣場慶祝盟軍勝利時,廣場上響起了槍聲。(攝於1944年8月26日)
昔日義大利廣場
1948年巴黎環城自行車賽上,法國選手Lucien Tesseire一路領先,Giovanni Corrieri緊隨其後,還有一英裡就是終點了!最後Corrieri 爆出冷門,超過Tesseire,奪得冠軍。 (攝於1948年7月25日)
看風景者亦是風景
坐在香榭麗舍大街的咖啡座上,品香甜的法式咖啡,看滿街湧不盡的人潮。照片正前方是凱旋門。(攝於2002年10月15日)
古典與現代的對話-羅浮宮金字塔
從電扶梯缓緩滑入羅浮宮,頭頂著穿透玻璃金字塔的陽光。新與舊,古與今,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融洽。(攝於1996年)
凱旋門下的凱旋
艾森豪威爾將軍認為,解放巴黎切忌操之過急,但是法國人民早已急不可待。8月19日,巴黎人民起義的火焰蔓延到全城。在人民的極力推動下,不可改變的軍事計劃終於得到調整。8月25日,盟軍挺進巴黎,全城沸騰了。
摩登巴黎
車輛川流不息,高樓鱗次櫛比。巴黎恰似千變佳人,古典現代總相宜。背景處是拉德芳斯區的新凱旋門,同舊凱旋門遙相呼應。
再不見舊日的熙來攘往
上世紀60年代,由於日益緊張的交通問題。建立於拿破侖三世時代的哈勒斯市場被迫遷往市郊。商亭最終還是被新建的購物休閒中心(右)所取代。其左側為St. Merry教堂,建於1552年。
」巴黎之胃」
「巴黎之胃」是革新派作家左拉別出心裁的稱謂,他指的是這一處形成於1183年的,曾經密密麻麻擺滿了水果、蔬菜和肉食的集貿市場。 戴高樂時期(即上世紀60年代),它因為阻礙交通被遷移到巴黎城郊。(攝於1968年)
黑白巴黎聖母院
聖.米歇爾橋,塞納河流水,後面的雙塔建築是巴黎聖母院。教堂前的廣場是雨果小說裡的吉普賽姑娘埃斯美拉達跳舞的地方。(攝於1946年4月11日)
凱旋門
無聲的歷史,只須靜默端詳。(拍攝時間不詳)
聖母院新姿
巴黎聖母院對面的塞納河岸,街頭畫家將他們的得意之作靠在牆邊,遊客花上數十歐元就可以把「巴黎聖母院」帶回家。 (攝於2004年4月12日)
夜幕下的聖心大教堂
蒙馬特高地上的聖心大教堂是巴黎最晚(1876-1919年)建立的教堂。無論從什麼角度望去,這座集羅馬與拜佔廷風格於一身的教堂都給人氣勢非凡的印象。(攝於1995年)
巴黎春天
4月裡久雨初晴,巴黎人盼來豔陽天。喝咖啡的時候,看看香榭麗舍大道盡頭的凱旋門。它還是老樣子,似乎什麼也沒有發生過。(攝於1951年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