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生態?香港人要換換口味
2015年8月16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據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部數據,香港是亞洲人均海鮮消費的第二大戶,平均每人每年吃71.2公斤海鮮,是世界平均水準的4倍。與此同時,香港也是世界最大的海鮮出口地之一,其當地水域的漁業資源因嚴重捕撈而日漸枯竭。
瀕危物種上菜單
無論是高檔餐廳還是海邊小館,香港處處都少不了海鮮。食客們常常可以從魚缸中自選活魚。而龍蝦面和炸大蝦也格外受歡迎。
然而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部收集的"魚缸數據"顯示,香港傳統菜單上超過一半的海鮮產品都屬於"生態發展高度受威脅"物種。該組織的環保總監魏啟宏(Gavin Edwards)對法新社說,"過度捕撈導致海洋魚類總量下降、多種魚類瀕臨滅絕,然而這些魚仍然在我們的菜單上"。
他說,"作為一個海鮮消費大國,香港有責任做出改變。"
在香港很受歡迎但同時面臨威脅的包括石斑魚、野生海參和蘇眉魚。世界自然基金會推出了一份針對香港的新網上海鮮手冊,詳述了哪些魚類屬於瀕危種類。該組織最近也召開了"可持續發展海鮮周"活動,要求餐館提供有利於海洋生態的佳餚。
生態餐單
不過還有其他方式可以改變顧客的用餐習慣。
來自日本的留學生町澤(Ted Machizawa)剛剛在香港新界東部以海鮮飲食聞名的西貢吃過午餐。他說,根本不知道自己所點的清蒸石斑和蝦是否會對海洋生態造成威脅。他表示,在魚缸選魚時主要關注的是魚的樣子而非其種類。
香港人Janice Fung表示,餐館很少給出採購訊息。"如果你去一個高檔餐廳或專業海鮮館子,他們或許會告訴你。否則這類訊息很不全面。"她在香港一家著名海鮮餐廳等菜時說。
她還表示,如果自己知道所食用的是瀕危物種,她會盡力避免點這道菜。
在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推動下,這家海鮮餐廳也提供一份有利於海洋生態、避開具有爭議的魚翅等菜餚的餐單。
"如果不用魚翅做餃子的話,其實從口味上也不一定能吃出區別",該餐廳的大廚邊做生態餐單上的海鮮餃子,邊對法新社說。他表示,餐館正在邁出改變人們飲食習慣的第一步。
供應商的努力
一些供應商也嘗試為生態盡一份力。曾在銀行工作、如今養魚的Mark Kwok說,希望通過養殖目前在海洋中數量下降的石斑魚,幫助抑制生態危機。他的漁場在2013年被世界自然基金會評為"有利於生態發展"。
"我們這裡有35000條魚。哪怕全部吃掉它們,也不會改變生態環境,因為這些都是養殖魚",他對法新社說。
菲律賓的環保人士表示,菲律賓巴拉望島附近的石斑魚的數量也日益減少。"一些漁民稱,以往在岸邊就能捕到魚,如今要下深海",巴拉望島政府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的發言人說。
餐廳的擔憂
一些香港餐廳則擔心,改變菜單將影響其客源以及收入。
"很多顧客都來自中國大陸,他們想要嘗新嘗鮮",一家西貢海鮮館子的老闆指著魚缸裡的蘇眉魚和石斑魚說。"這些顧客喜歡選擇那些色彩斑斕的魚類,或者新抓的野生魚"。
他表示,如果要讓菜單變得更加有利於海洋生態,他要劃去餐單上70%的菜,而這恐怕會帶走客源。
另一方面,環保人士表示,目前情況已經有所改善。魏啟宏稱,最新調查顯示,80%的顧客在預先知情的前提下,不會選擇生態發展受威脅的海鮮。"人們的生態意識增加了,不過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