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一年後,農民怎麼樣?
2002年12月12日農民馬先生面對自家地裡收成的小麥,意識到自己別無辦法,只能改變幾代人傳下來的種田方式。
馬先生望著田裡的麥桿,皺眉說道,「麥子的價格下跌,種麥實在賺不了錢。加入世貿對大環境有利,可是讓我們農民怎麼辦,還種什麼?」
關於農業補貼
12月11日,中國加入世貿正式一周年,農民們正在感受壓力。農民不得不改種別的農作物,提高品質以和外國農產品競爭,而同時國家的農業補貼正在削減甚至被取消。
目前,倒是沒有像預料中的那樣發生大量進口農產品湧入中國市場的情況,其中部分原因是其它國家發生自然災害造成農產品提價,但是中國的農村正在發生變化。
據中國的發展研究中心農村調查負責人介紹,在中國沿海的8個省份,政府取消農業補貼,農民被迫以低於去年10%的價格出售農產品,而去年的價格中還包含著國家的農業補貼。
該負責人還介紹,中部和西部還有西北地區,包括北京附近的順義,農業補貼一再削減,政府以低價收購農產品。專家認為農民別無選擇,只好調整改變來適應變化。
適應變化,開始轉型
據人民大學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嚴瑞珍說,大部分農民轉型改種勞工密集型的作物,比如蔬菜瓜果,向牧漁業發展。畢竟,和美國這樣大型機械化運作的農場無法競爭,而中國擁有大量的廉價勞工。
農產品轉型幾年來已經成為一種必須,因為中國糧食過剩,所以種糧不能帶來經濟效益。如今,加入世貿,轉型更是迫在眉睫。
中國方面的專家認為,入世以來第一年對中國農業的衝擊並沒有預期地那樣嚴重,因為政府為加入世貿進行了多年的準備。
進口產品並未湧來
今年,政府把農產品進口關稅從過去幾年平均下來的45%下降到17.6%。根據農作物不同,進口農產品的配額保持中國總產量的3%到20%。據中國農業部農業研究中心的人士介紹,由於海外產品的高價和國內價格下降,所以進口農產品今年甚至沒有達到配額標準。
非關稅壁壘
從另一方面來說,中國期望加入世貿能為中國農產品打開市場,但是加入世貿給中國農民帶來的機遇在今年效果也不明顯。其它國家對中國農產品實行「非關稅壁壘」,造成出口不暢。
國家發展研究中心的謝先生說,日本和歐洲國家退回中國的出口豬肉和水果,因為品質沒有達到標準。而在加入世貿之前,其它國家使用的標準沒有這麼高。
農業研究人士認為,將來中國農民必須提高產質,提供成本低廉的產品。
但是中國許多農民無法適應這樣的變化。農民馬先生說,他只能種麥,因為那樣的成本低廉,而且,銀行不會向農民發放貸款。
馬先生的同村表示,農民也想改變,可說到底,手上還是沒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