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教育交流驟減影響大?學界看法分歧
2021年11月24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清華大學在校內設置「中國清華海峽研究院」,日前遭當局認定違反《兩岸條例》等規定開罰,台灣教育部也發函至各大學,提醒兩岸教育交流須符合法令規定,遭部分大學校長質疑當局因政治需要而壓迫大學。
台灣國立大學校院協會暨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11月中發表聯合聲明稱:「政治是一時的,學術是永遠的...因政治需要而壓迫大學,歷史證明那些壓迫都是錯誤的。擁有政治權力者要三思」。
另外,台灣最高學府台灣大學的校長管中閔也向台灣媒體表示,學術交流、互訪合作是學術自由的一部分,也是讓自己更進步的方式,這是全世界公認的學術自由準則,「政治力不應該涉入、破壞」。
中國國台辦發言人朱鳳蓮11月10日在例行記者會中則針對台灣清大被開罰表示,這是民進黨當局阻撓限制兩岸正常交流合作的又一惡例,「這種倒行逆施是不得人心的」。
對於部分大學不滿台灣教育部發函「提醒」,台灣行政院長蘇貞昌回應表示,政府非常尊重學術自由,但必須依法行事。
寒蟬效應
不過官方的解釋似乎未讓所有學校放心,台灣教育部發函各校的「提醒」,可能會造成寒蟬效應。台北商業大學校長張瑞雄表示,學校看到教育部的「提醒」,對兩岸學術交流可能就會持較保守的態度,因為「若政府不鼓勵,大學自己何必自找麻煩」?
張瑞雄向德國之聲透露,「台灣與大陸的學術交流在民進黨執政後就大幅減少,很多事情都要政府同意。以前大陸跟台灣的學校常辦合作辦研討會,但現在因為大陸人士來台的簽證非常麻煩,不一定會通過。兩岸關係是政府在主導,學校只能配合。」
他補充,大陸參訪團過去來台灣絡繹不絕,現在幾乎沒有。其他台灣大學的校長及中國教授也都贊同這個說法,他們稱兩岸學術交流近年的確減少許多,可能是疫情所致,但也與台海情勢緊張有關。
位於台灣高雄的中山大學,曾與中國廣州中山大學及廈門大學連續六年輪流舉辦名為「山海論壇」的兩岸學術交流活動,不過該活動2017年就嘎然而止,根據台灣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的猜測,可能與蔡英文上任擔任總統有關。
鄭英耀向德國之聲解釋:「當時他們跟我們說,兩岸關係敏感時期,中國方面副校長及以上的主管無法來台灣,或是來台灣有困難等等,所以我們就停辦了。」他無奈地強調,「學術交流知識分享是好事,不是我說不辦」。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聶輝華向德國之聲指出,兩岸關係及新冠疫情都有影響到兩岸學術交流的頻率,雖然台灣的大學相對擁有獨立性,但仍可能會受到當局的一些影響。
交流少,影響大?
聶輝華表示,兩方學術交流,可以加強兩岸的互相瞭解,「這是減少分歧的起點,越瞭解分歧就會越少,很多分歧都是因為不瞭解而導致」。
對於兩岸交流減少,張瑞雄仍感到憂心,他說:「兩岸學術交流中斷對兩邊的學校都是損失,交流本來可以促進兩岸互相瞭解,這些大學生、年輕人未來就是處理兩岸關係的人,他們沒有互相瞭解,兩岸關係就會比較麻煩一點。」
不過,聶輝華認為,在學術研究方面,影響可能就沒那麼大。具體會影響的領域是兩岸合作的學術項目,像是考古、歷史文物相關,或是民族學等。另外,像是台灣有優勢的學科,如晶片,則對雙邊學術界都會有影響。
他向德國之聲說:「我們與台灣學者比較好說話,切掉這個聯繫,誰來推動兩岸民間交流?」他並補充,兩岸交流靠的就是知識份子、商貿及旅遊。在疫情之下,學者可以通過網路跨界交流,在這個時候應該是要加強(交流)的。
「少了中國,面向全球?」
不過,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則持截然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兩岸交流少對台灣學界影響不大,並解釋:「兩岸知識分享是好事,但很多科學研究及年輕世代國際移動力,需要的是全球視野和全球佈局」,意指減少與中國交流,放眼世界仍有許多交流機會。
他向德國之聲補充說,華人社會裡面有交流固然好,少了交流難免可惜,但影響應該不大,許多新興科技還是來自於歐美先進國家。當問及交流少會不會影響台灣學生對中國的瞭解,鄭英耀指出,因為文化語言相同,台灣網路百花齊放,資訊取得管道多,並不擔心。
鄭英耀強調,並不是反對交流,但當全世界都很自然地走向民主化、對人權尊重、對性別平等及永續環境發展重視,中國政府和文化卻看似離大家的期待仍有段距離,因此「這對交流上就沒有一個平等互信的基礎,當這個基礎薄弱時,大家慢慢就(減少交流)...但不是反對交流,而是以謹慎的態度來看待兩岸學術的交流,這對中國學術界是個損失。」
他引用即將離任的德國總理梅克爾日前曾說過的一段話稱「我們跟中國合作交流難免『太天真』」,並說:「從學術來講是好事,但這些年來中國崛起,他們透過許多途徑...基本上都是用學術名義行政治滲透之實。 」他並稱,歐美各國近年關閉數間孔子學院就是最好例子。
學術與政治
鄭英耀認為,學術交流必須得謹守分際,他指出,近年仍有少數老師會到中國參加學術研討會,「基於學術自主還是尊重,但會提醒兩岸交流有規範」。
對於中國可能以學術名義行政治滲透,張瑞雄指出,大陸對台灣用意大家都很清楚,就是要「統一台灣」,但不能因為這樣就怕得要死而中斷往來。他說:「台灣自己要有自信,一方面跟大陸交流,也要避免誘惑或挖人才。若不交流沒有這樣的問題,但台灣與大陸經貿往來那麼多,若不交流,可能嗎?」
張瑞雄強調,學術交流與政治無關,重視的是「兩岸在學術上互相溝通、互相瞭解」。來自中國的教授聶輝華也表示贊同,指學者交流通常不會有政治目的。不過,他也向德國之聲說:「學者間的交往,是讓兩岸民間的團體更緊密的連結在一起,這是有利於兩岸統一,」並稱,「純學術交流一般來說只有好處,沒有什麼壞處」。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