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南水北調無濟於事"

2011年12月23日

《新蘇黎士報》認為,南水北調工程巨大,也是一個政治項目,雄心之大超過三峽大壩。迄今進展緩慢主要因為人口遷移問題,政府似乎較少採用暴力強制,也願意在補償方面做出妥協。問題是這項工程即使實現也無法根本解決缺水問題,不過是拖延危機而已。

https://p.dw.com/p/13Y7j
Presseschau China in den deutschen Medien 2

該報12月22日寫道:"這個項目按照官方數據要吞掉620億美元,比有爭議的長江三峽大壩雄心更大。至於這筆巨額數目包括哪些材料費、勞工費和環境費,沒有人準確地知道。要是能夠精確地標明,該是一個奇跡。因為,這個看似不合時宜的計劃也是一個政治項目。丹江口水庫總工程師張小廳說,毛澤東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聰明地認識到,北京因為位於缺雨的北方,遲早會有缺水的問題。

"穿越中國數千公里調水,為了供給迅速增長的首都,這個主意來自這位獨裁者。然而,在他死後很久才開始實施這個宏偉計劃。三條線路現在只有中線和東線在興建,其進展也停滯不前。這兩個計劃本該在2008年夏天北京奧運時就完成的,現在則定在2013、2014年。擴建丹江口水庫是中線的一個核心環節。從西藏高原向北京調水的第3條路線還有待確定,在環境技術上、而且在外交政策上由於靠近印度被視作棘手的計劃。"

"人口遷移是最大挑戰"

文章以湖北省十堰市的王家灣為例,說明居民因丹江口水庫擴建被迫遷移後面臨的困難。居民在新村得到的土地大都比遷移前少,離住地也太遠,不值得經營,因此大都承包給附近農民,很多人去外地打工。"遷移不僅意味著失去故鄉,而且也意味著失去就業可能性。"

該報引述環境專家馬軍的看法說,遷移是南水北調引水工程在中間階段的最大挑戰。受影響最大的湖北和河南兩省,都是中國的人口最稠密地區。"丹江口水庫總工張小廳承認,這個大計劃被拖延與大約50萬人遷移有關。"他說最近幾年遷移政策有了變化,中國官媒對此也有報導。

該報認為,"可是,具體有哪些政策變化,並不是很清楚。當局似乎較少動用暴力,在補償方面也更願意做出妥協。但是,不願失去已有的生活而進行抵制的村民,是無法阻止遷移的。王家灣的例子表明,受到影響的人所失去的不僅是古老的村莊。雖然住在新的村子可能更為舒適,然而居民不知道應該靠什麼生活,因為到處都缺少掙錢的可能性。"

"無法解決缺水問題"

文章指出,除了生態環境後果之外,"馬軍認為,就算實現南水北調工程也不能解決中國的缺水問題。這個計劃只是拖延這個大危機,甚至不能完全解決當前的緊缺。所以,他要求在原則上對水資源要改變想法。必須更有效、更可持續地用水,在農業和工業以及私人生活上都是一樣。……

"從官方角度看,南水北調工程完全是必然。為北京供水,這個理由足以解釋一切。那些為此不得不遷移的人,只能聽從命運了,決定這個命運的不是他們自己,而是遙遠的中央政府。不這樣又有什麼辦法呢?一位農婦在她高大的柿子樹下心灰意冷地說:'我們必須遷移,無論願不願意。' 幾年之後,在這個嶄新而廣闊的丹江口水庫,波浪之上或許是遊船蕩漾。"

報摘:林泉

責編:邱璧輝

以上內容摘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