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暫不向外國超市巨頭開放零售業市場
2011年12月11日以下這些數字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據估計,迅速增長的印度零售業市場每年將創利3500億歐元。迄今,印度這個人口超過11億,有著"全球最大民主國家"、"亞洲第三大經濟體"之稱得國家,其商業模式仍保持著在家門口蜿蜒的弄堂裡開店,或以小型家庭式店鋪存在。"西式超市"甚至在印度的大城市仍是例外。印度的消費者注重購物時的人際關係,因為購物時往往可以通過聊天拉近距離。至今,印度人只有1%的食品是在類似樂購、宜家、沃爾馬或家樂福這樣的大型超市中購買。因此,11月底印度內閣在一次會議中通過了:今後國外企業允許在印度開設超市,可以在合資企業中佔51%股份的草案,以刺激該國經濟增長。
嚴厲的抨擊
然而,在印度全國提出強烈反對之後,總理辛格不得不作出讓步。印度財長普拉納布‧慕克吉(Pranab Mukherjee )在宣佈這一消息時表示,暫時無限期推遲作出最終的決定,直到各方達成共識。該國反對黨領袖斯瓦拉傑(Sushma Swaraj )直言不諱的談及了"勝利"的原因,她說:"屈服於人民的意願,並不表示一個政府的軟弱,而是體現民主的強大。"當政府宣佈撤回這一計劃後,數以千計的民眾走上街頭歡呼慶祝。即使在議會也發生過混亂場面,抗議者在議會大廳靜坐、示威。
開放市場有助基礎設施建設?
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尼赫魯大學經濟學家帕拉文‧賈(Praveen Jha)把印度市場的自由化視為當務之急:"如果國外企業在印度投資,當然就會有大量資金流入印度。國家可以用這些錢資助國內的基礎設施建設。" 帕拉文‧賈補充說,最終這會使所有人都受益。國家的食品供應狀況也會得到改善,因為許多食品不會再因為缺少運輸和庫存設施而腐爛。經濟改革的支持者堅持認為,開放市場將帶來低廉的食品價格、更多選擇,並創造數以千計的新工作崗位。
但批評家則不這樣認為。他們擔心:許多小商販在加劇的競爭中無法繼續生存。除農業外,零售業是印度勞動市場的第二大僱主。
暗淡的未來
推遲向外國超市巨頭開放印度零售業市場的決定對總理辛格和印度究竟意味著什麼,現在還尚不清楚。根據目前的經濟增長預測,今年印度經濟增長在7%左右。在印度經濟開始蓬勃發展後,今年的增長數據實在不算高。去年的財政報告中顯示,外國企業的投資從380億美元下降到230億美元。最近印度盧比貶值很大。
印度知名的經濟專家之一穆瑟拉曼(Balasubramaniam Muthuraman)也將政府撤回這一計劃看作是一個不幸:因為政府的舉棋不定會減少投資者的信心,會將印度與腐敗、一個龐大的官僚機構和遲緩的改革進度聯繫在一起。
作者:Priya Esselborn 編譯:嚴嚴
責編:李京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