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的難題:子女在大陸,如何受教育?
2005年3月25日海峽兩岸經貿關係日益緊密交織,攜帶妻兒在大陸生活的台商不斷增加,但台商子女的教育成了難題。現在,居住在廣東東莞的十萬戶台商家庭成立了一所「台商子女學校」。法蘭克福匯報做了如下報導:
「為爭取台商,北京做了一些讓步。學校使用的教材和監考人員可以來自台灣,考卷可以不啟封通過海關寄往台灣。但台灣也要做出讓步,全部教材必須經北京教育部門批准,不能講授中華民國的歷史,共產黨與國民黨之間的內戰以及國民黨此後逃往台灣的歷史也不列入教學計劃,課堂上不談當前政治,因為談時政必然要涉及台獨,學生可以在家裡瞭解這些情況。
儘管政治形勢緊張,但東莞的台商仍然樂觀地面向未來,大談兩岸同胞同文同祖。台商協會會長關永文說,中國政府不會因台灣個別政界人士的行為而拿所有人的利益去冒險。台灣與大陸的經濟關係如此密切,誰也離不開對方,一切問題都可以和平解決。」
台灣與德國沒有外交關係,但經濟科技交流很頻繁。由於台灣準備逐步退出核電,所以對德國的可再生能源很感興趣,台灣的生物技術研究也迫切需要德國的高級儀器。德國金融時報在報導了德國與台灣的經濟技術交往後接著寫道:
「與中國相比,台灣對專利的保護比較好,這也是德國廠商選擇與台灣做生意的決定性因素。在美國壓力下,台灣政府收緊了一項法律,以改善藥品登記中的數據保護。作為投資地點,台灣雖然不能與中國的巨大市場相提並論,但對那些依靠高科技生產的行業來說,台灣是個有意義的地方。英飛凌公司向台灣一家生產晶片的合資企業投入了五億五千萬歐元。該公司雖然在中國也有業務,但在中國無法生產最新技術的產品。
台灣宣稱自己是向中國大陸市場進軍的跳板,但這樣的戰略提法在經濟界更多遇到的是置疑。德國工業聯合會的台灣問題專家克勞斯說,德國企業擔心,它們在台灣投入過多可能會影響自己在中國的聲譽。
風能專家認為,台灣海峽風力很大,是一個利用風能的理想地點。那裡的風速平均每秒八米,風力發電設備能充分運轉。這是德國沿海風力發電站經營者只有作夢才能想像的。」
本文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