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如何在電動車產業中找到優勢?
2021年3月17日(德國之聲中文網)面對電動車的崛起與龐大的中國市場,台灣也開始尋找切入電動車產業的機會。在手機市場趨向飽和的同時,鴻海這家在中國有多處製造據點的蘋果iPhone代工製造商,將眼界放向了這一個他們認為具有未來發展性的產業: 電動車。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在周二(3月16日)在一場記者會接受德國之聲記者提問時表示,鴻海在中國丶歐洲和美國的電動車市場都有佈局,「三個市場都非常重要,但我認為此時此刻,我們將會看到中國在電動車市場領先。」
他強調,全球一年的汽車銷售總量若以1億輛來計算,目前僅2-3%為電動車。「現在是電動車時代初期,大約再3到4年,你們才會看到大幅度的成長。就像我先前說的,我們必須要準備好。」
台灣與中國的電動車發展,區別在哪?
當前,全世界最大的兩個電動車市場就在中國與歐洲,而中國又是最大的單一國家市場。EV-volumes.com網站統計,2020年,中國電動車銷量為133.7萬輛,其電動車銷量佔全球銷量的41.3%。
台灣經濟研究院產業分析師邱昰芳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中國的優勢在於其內需市場,因此他們不僅能發展自有品牌,也吸引許多歐美品牌車廠以合資方式進入中國,「我們(台灣)的車廠當然就規模來說,是沒有辦法跟中國匹敵。」
另一家在電動車領域有所布局的和碩董事長童子賢16日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中國在電動車產業的佈局可以給台灣產業一個評估競爭力的指標,「當然努力的東西不太一樣,中國這邊因為內需市場很大,他們可能會希望掌握汽車的品牌,那台灣這邊大概會比較從零件丶組件(著手)。」
邱昰芳也說,台灣內需市場小丶沒有較強大的品牌車廠,過去台灣供應鏈廠商切入汽車領域的方式,都是通過與國際車廠的供應商合作,再逐步踏進來; 但到了電動車或自駕車領域,台灣零組件廠商發展得相較快速,不少台廠都已經是特斯拉的電動車零組件供應商。
特斯拉的減速齒輪供應商丶台灣和大工業董事長沈國榮就告訴德國之聲,台灣在電動車的零件上領先中國,「中國現在電動車的零件大概屬於中低階的零件,在技術上可能(與台灣)相差大概五年。」
鴻海董事長:希望讓中國電動車業「重新思考」
具備零組件技術丶電子業供應鏈優勢的台灣,究竟可以在電動車產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鴻海這家電子代工大廠起了個頭。
鴻海在去年10月首度推出了他們的「MIH 電動車開放平台」,該平台在軟體和硬體層面提供對電動車底盤丶自動駕駛等技術的支持,希望藉此縮短電動車的開發時間。目前,MIH聯盟成員已經超過1000家,包括美國軟體公司微軟丶歐洲晶片公司意法半導體丶中國電動車電池大廠寧德時代等都參與其中。
劉揚偉告訴德國之聲,過去中國車廠的供應鏈生態都還是以一階系統供應商(Tier 1)丶二階零組件供應商(Tier 2)這樣一層層形式的供應鏈,但他認為,鴻海的開放式平台可能會改變這樣的生態,「我們實際上讓中國業者重新思考在電動車產業繼續走下去的方式。」
「鴻海現在提的這個MIH的平台,其實最適合用的是新切入到這個領域的廠商。」邱昰芳說,不曉得去哪裡找供應商的電動車新創公司,就可能會想要找這個平台合作。
面對龐大的中國市場,鴻海以不同方式積極搶進。今年1月4日,鴻海先是宣佈與中國電動車新創公司拜騰合作,將協助這家一度陷入財務危機的公司量產電動車。1月13日,鴻海又與中國第一大車廠吉利汽車簽約成立合資公司,未來將提供汽車產業設計到代工製造服務。
邱是芳補充說:「其實鴻海集團(在中國)裡面有龐大零組件的佈局,所以它如果在中國跟這樣的車廠來合作,其實它不僅在整車可能有機會丶有可能爭取整車代工,進一步爭取到其他零組件跟系統的訂單。」
鴻海可能在美國或墨西哥製造電動車
鴻海在美國威斯康辛州的生產計劃可能再度生變。鴻海原先計劃在當地生產面板,但劉揚偉周二坦言,他們可能將威斯康辛作為生產電動車的據點。
「看起來電動車是可以在當地生產的一個不錯的產品。」他說,「我們的團隊試過面板,但發現面板可能不是最佳的產品。我們又試了伺服器,看起來是不錯的產品,我們也確實在那邊生產伺服器。」
他說,鴻海會在今年之內決定在美國或墨西哥生產電動車。今年2月,鴻海與一家美國的電動車新創公司Fisker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預計在2023年之前量產電動車,目標年產能達25萬輛以上,但當時並沒有說明生產地。
劉揚偉強調,鴻海是電動車領域的新軍,「我們要建立起我們的能力,所以我們的潛在客戶才會感到自在丶願意給我們產品做。」
先前,市場傳出鴻海要替蘋果製造電動車,但劉揚偉表示這仍然只是「謠言」。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