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愛與排斥-洛迦諾展示德國戰後電影
1962年的「奧伯豪森宣言」翻開了二戰之後德國電影文化的新篇章。一些導演新銳們當時宣稱,德國戰後電影已經死亡。今年的洛迦諾電影節通過一個特別單元對這些電影加以重新審視。
戰爭結束了
德國人必須擺脫戰爭罪責感:這是戰後德國民眾的普遍想法。並且電影也必須擺脫戰爭的束縛。但是凡事都有例外。 「獵犬,你想永生嗎」是一部反映史達林格勒戰役的故事片,導演維斯巴爾(Frank Wisbar)以紀錄片拍攝手法展示了這場戰爭的殘暴和無情。
婚姻囚牢中的女性
影片「伊娜卡爾的自白」以批判的視角審視了艾德諾時代的女性形象。電影開頭,伊娜卡爾(Ina Kahr )被控謀殺丈夫正接受法庭判決。而後導演帕普斯特(G.W. Pabst)用倒敘的手法展示這位女性地獄般的婚姻生活。這部影片無情地揭露了50年代德國男性的大男子主義及社會統治地位。
黑暗的經濟奇跡
影片「玻璃堡」也講述了德國經濟奇跡的陰暗面。這一次又是一位必須得忍受丈夫和上司專橫強權的女性。導演哈爾拉德-博朗(Harald Braun)在電影中融合了偵探片的元素,但是主要還是呈現女性在「金籠子」和「玻璃堡」裡的生活。
第三帝國的罪行
洛迦諾電影節讓幾部已被遺忘的德國戰後電影重新進入公眾視野。德國的戰後電影直到今天還備受詬病,最主要是因為出現了太多矯揉造作的鄉土情感片。但是還是有些作品能免遭批判,其中之一就是由羅伯特‧斯歐德馬克(Robert Siodmak) 導演,馬裡奧‧阿多夫(Mario Adorf)擔任主演的描寫納粹時期電影「魔鬼來臨的黑夜」。
熒幕新星
德國知名影星馬裡奧‧阿多夫也在劇情片「暴風雨來臨的那天」出任主角。和他一同登上熒幕表演的是後來在好萊塢發展事業的埃爾克‧索默(Elke Sommer)。像「暴風雨來臨的那天」這種描述西柏林青少年犯罪主題的電影是優秀娛樂片的範例,但當時德國影評界對這一類型的電影很不待見。
德國社會視角
由海爾穆特-考特納(Helmut Käutner)導演的「黑石」也是一部值得反復觀看的電影。海爾穆特是為數不多的被口味挑剔媒體的媒體所認可的電影人之一,他在電影中給大家講述了一個關於賄賂和賣淫,黑市和經濟犯罪的故事。電影主要情節在位於Hunsrück的美國空軍基地展開。
戰後的首都生活
「通向柏林的足跡」(1952)在今天看來也是值得觀賞一番的,因為這部電影還原了一個真實的二戰後德國首都印象。電影在布蘭登堡門、柏林電視塔和火車站動物園等真實場地拍攝。戰爭留下的傷疤清晰可見。為了贏得國際市場,這部電影也推出了英語版本。
大師之作與無名電影
本次洛迦諾電影節的德國電影回顧展共播映大約有80部作品,為大家提供一個新的視角去審視德國戰後備受批判的電影業- 最主要是通過重新探索及展示那些鮮為人知的電影。但是被展示的也有幾部公認的時代傑作,比如由彼得‧羅(Peter Lorre)導演和主演的電影「失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