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中國2021:8大新聞重點
2021年12月27日(德國之聲中文網) 2021年即將畫下句點,德國之聲整理中國在這一年的重要新聞事件,從台海緊張局勢、中國國內發展到應對外國的策略,以及北京回應國際疫情溯源調查要求、香港與新疆人權議題,還有重大人物事件,看看這個動蕩不斷的一年。
1.台灣問題:中美角力核心
美國總統拜登1月上台後,延續川普執政時期的台灣政策,多次派遣國會議員訪台,並在今年12月邀請台灣參與民主峰會。拜登甚至在2021年10月受訪時表示,若中國武力犯台,美國將防衛台灣。相關言論讓外界議論,美國在台灣議題上,是否將朝「戰略清晰」發展。
中國則延續對台軍事施壓策略,派遣飛入台灣的防空識別區的軍機屢次創下新高,根據台灣國防部的統計,從2021年1月至12月已超過940架次,超越2020年的380架次。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多次重申不放棄武統台灣。台海局勢也成為包含日本在內的鄰近國家非常重視的議題。美國主導在多個峰會中首次提出台海問題,將台灣置於印太戰略中的重要位置。
另一方面,在美國的鼓勵下,包含立陶宛、捷克與斯洛伐克在內的多個歐盟國家也提升與台灣的互動。其中,立陶宛允許台灣在其境內以「台灣」的名義開設辦事處,此舉也激怒中國政府,試圖以經濟制裁與降低外交關係層級等方式來脅迫立陶宛。
2.中國發展:全國兩會與六中全會
中國在3月4日到11日召開兩會,期間討論通過了許多重要議案,決定中國未來走向,包括全面開放生育,提出「三孩生育政策」,以解決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問題。雖然中國尚未從疫情中完全恢復,但經濟上還是將經濟目標GDP增長設定在6%以上,同時要解決中國科技發展遭到「卡脖子」的問題,要「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對外政策上,中國繼續堅持反對歐美國家藉由「人權議題」來「干涉中國內政」,且要透過貿易推進合作。
11月8日到11日的六中全會是另一個中國發展規劃看點,其中倍受關注的《第三份歷史決議》與過去兩份歷史決議不同,內容主要以整理過去中國共產黨百年的成就為主,以其史觀挑戰西方文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更是這次會議的重點主題,藉由確立他的歷史地位鞏固權力以及統治正當性。
3.恆大:中國地產商危機蔓延
中國最大的房地產開發商恆大在9月傳出財務危機引發投資民眾抗議,董事長許家印親上火線安撫投資者,但期間傳出高管提前贖回投資商品,狀況如火上加油。除了中國地產業震蕩,也讓專家憂心全球經濟受到影響。
恆大幾次錯過給付海外投資人債券利息,出現破產疑慮,地產業其他公司也傳出財務吃緊,成為中國經濟成長的隱憂。中國政府遲遲未出手,但在10底傳出北京要求許家印用個人財富償還恆大債務。到了12月初,中國政府終於出手,由廣東省政府宣佈派出工作組協助維持恆大經營,但恆大危機持續。12月中,恆大債務繼續加深,惠譽宣佈下調恆大和另一家地產商佳兆的評級。
4.疫情起源:第二次中國調查未能成行
在新冠疫情席捲全球一年後,國際社會在2021年開始要求中國分享新冠疫情初期的原始數據。2021年1月,世界衛生組織派遣專家小組至疫情起源地武漢進行調查,但經過4週考察,專家小組僅得出「新冠病毒可能從一種動物傳播至另一種動物」的假定,並坦承他們無法破解疫情起源。
在那之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民主國家持續以疫情起源為由向中國施壓,世界衛生組織也公開表示中國有義務提供與疫情起源相關的數據。美國總統拜登在2021年5月下令情報單位對疫情起源進行為期90天的調查。在今年11月解密的相關文件中,美國情報單位指出, 若無法透過中國取得與最早病例相關的訊息,美國無法針對病毒起源下確切結論。
自疫情爆發後便不斷被質疑替中國護航的世衛組織,也在2021年多次要求中國提供疫情起源相關的數據,並於今年9月再次召集專家,準備重啟疫情起源調查,不過相關的提議也遭到中國強烈反對。
5.新疆:「種族滅絕」的指控
在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於2021年1月卸任前將中國過去幾年在新疆鎮壓少數民族的行為定義為「種族滅絕」與「反人類罪」後,多個人權組織在2021年都對中國在新疆施行的政策做出定義。人權觀察在2021年4月發佈一份報告,認定中國在新疆迫害維吾爾人與其他少數民族的行為,已構成反人類罪。
此後,總部位於英國的維吾爾族法庭也在本月初公佈結論,表示法律專家認定中國在新疆的鎮壓已構成「種族滅絕」。面對國際社會越來越強烈的批評聲浪,中國政府仍駁斥這些批評,稱其為「污衊」或「造謠」,並透過社交平台與網紅宣傳新疆「安居樂業」的形象。
針對中國從年初就一直傳出有關新疆強迫勞動的指控,美國政府在聖誕節前由總統拜登簽署了《維吾爾強迫勞動預防法案》,限制美國企業從新疆進口商品,以避免讓消費者使用可能透過強迫勞動所生產的商品。美國政府也在2021年對數名被認定負責制定與執行新疆政策的中國官員進行制裁。
6.香港:自由持續倒退
在《香港國安法》出台後,進入2021的香港持續國安行動,包含國安教育,民調顯示港人不快樂,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民望持續低迷。1月傳出53位民主派人士,包括知名社運人士黃之鋒遭捕,相關運動人士也持續遭受起訴。面對英國提供海外護照BNO持有者進入英國工作與生活的權利,北京宣佈不再承認BNO。
在全國兩會前,北京預告將以「愛國者治港」為原則,改變香港選舉制度,有47人因為初選違反國安法被捕。最後中央以「防止多數人獨裁」為名實施改革,將被選舉人限定在北京認可的圈圈內,被歐美國家指責違反「一國兩制」承諾。美國也對此發出制裁。最後香港在12月20日的立法會選舉中出現有史以來最低的3成投票率,學者專家認為此結果顯示港人對北京統治代表性的質疑。
在香港人權持續受到打擊之際,留在香港的民主派人士開始陸續遭判刑,其他如羅冠聰等離港接受其他國家庇護,在海外為香港民主自由發聲。香港媒體也開始被整肅,公營的香港電台先傳出人事變革,媒體人黎智英重罪纏身,他經營的《蘋果日報》兩度遭到警方搜索後停刊,其他媒體也出現寒蟬效應,許多有關中國調查新聞的記者離職,新聞自由度下降。國安法影響下,多個民間團體,包含民陣、支聯會、職工盟傳出解散,香港各大學學生會也被校方「割席」或是失去代表資格。
香港六四紀念活動全面遭禁,六四紀念館被封之後傳出在網上重新開放。香港大學在12月先傳出在未經創作者同意下移除「國殤之柱」,香港中文大學也在其後將民主女神像搬離,嶺南大學也去除六四浮雕,除了引起學術自由倒退疑慮之外,也被認為是對討論六四事件空間的近一步壓縮。
7.彭帥:性醜聞事件掀起軒然大波
今年11月,中國網球女將彭帥在微博上發文指控中國前副總理張高麗長年來性侵她。雖然貼文30分鐘內便被刪除,但彭帥事後與外界失聯數週,引發各界擔憂,並懷疑她受到中國政府噤聲並控制人身自由。
彭帥事件引起多個國際網球團體和網球名人關注,其中最大力發聲的國際女子網球協會 (WTA)甚至在12月初宣佈即刻暫停所有在中國,包括香港和澳門的賽事。WTA主席西蒙(Steve Simons)持續質疑彭帥能否自由發言,也要求中國調查她的「性侵事件」。
雖然後來國際奧委會兩度稱與彭帥進行視頻對話,駁斥外界諸多揣測,但因中國政府持續拒絕正面回應相關問題,使美國為首的多個民主國家過去幾週紛紛以人權等因素為由,決定對2022年初即將登場的北京冬奧進行外交抵制。
彭帥本人則是在12月19日突然現身「新加坡《聯合早報》記者」訪問影片,她在其中否認自己說到遭到性侵,也說微博貼文遭到誤解。但隨後媒體發現該訪問者是該報離職記者,目前擔任中國官方組織公關工作,也讓事件更加撲朔迷離。
8.孟晚舟:案件落幕、爭議未停
孟晚舟在2018年12月因為欺詐罪遭到美國指控,並在加拿大溫哥華被捕,此後兩加拿大人邁克爾和康明凱在中國遭到拘捕,事件一直延燒到2021年。加方指控北京「脅迫外交」,因為孟晚舟遭捕而把兩名加拿大人當做報復的人質。美國新任總統拜登也介入,表示華盛頓會協助全力救援兩加拿大人。
2021年3月傳出邁克爾和康明凱即將受審的消息,雙方家人奔走希望可以拯救他們,孟晚舟案也持續法律攻防戰,最後孟晚舟與美國達成認罪協議,遭到釋放返回中國,兩位加拿大人也回到母國,但是中國「人質外交」的手段持續引起各方討論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