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氣候談判為坎昆峰會作準備
2010年10月2日來自全球各地的大約3000多名代表將出席天津氣候談判會議。會議是今年11月底將在墨西哥坎昆舉行的全球氣候峰會的最後一次準備性談判。前三次準備性談判都是在聯合國氣候框架公約秘書處所在地、德國的波昂市舉行的。中國負責氣候談判的國家發改委向外界表示,天津主動承辦氣候談判工作會議,顯示出中國推動談判進程的誠意。
坎昆峰會恐難有突破
去年的哥本哈根全球氣候峰會未能就全球減排目標達成約束性協議,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和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互相指責對方缺少承擔減排義務的誠意。那麼時隔一年,今年的坎昆氣候峰會能否取得實質進展呢?綠色和平組織中國分部的氣候政策專家李雁對此並不抱太樂觀期望:
"國際氣候談判從哥本哈根以後,整個節奏就變得非常緩慢,在今年的幾次談判中意願顯得特別低迷,對坎昆達成協議的期望值普遍都不太高。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歐盟以及中國等所謂的'基礎四國'組成的大的發展中國家陣營能不能有妥協的意願,將起決定性作用。"
氣候談判中的政治博弈
去年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上,美國總統歐巴馬要求中國將減排目標進行透明化和可監督化,遭到中國方面的反駁。不久前,中國外交部氣候變化談判特別代表黃惠康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採訪時,要求發達國家的減排目標也必須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這是中國方面開始重視減排的可測量與核查,還是氣候博弈中反守為攻的一招棋?李雁認為:
"我覺得,如果美國要求發展中國家在數據透明度上達到像發達國家那樣水準,這也是不公平的。何況美國自己也不見得能達到自己提出的那些數據透明度的要求。其實在氣候談判裡,關於數據透明度的要求更是一種政治博弈,一種政治上的爭論。但拋開國際談判不說,中國要想完成那些具有約束性的減排指標,想要真正實現低碳發展的轉型,要提高自己的數據品質,有一個信得過的長效的檢驗系統,一定是必要的,是中國必須要走的道路。"
政治意願不足是問題關鍵
中國已經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能耗國和二氧化碳排放國。可以預料,坎昆峰會上,中國必將面對更大的減排壓力。9月29日中國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中國氣候談判首席代表、中國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再次介紹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官方態度。解振華表示,中國現在還沒有確定減排總量,因此還不具備進行碳排放權交易基礎,但隨著應對氣候變化進程的加快,減排目標可能也會越來越定量化。解振華的上述表態等於是向世界宣佈,中國的減排方案仍將是將碳濃度與經濟增長掛鉤,不設具體減排總量最低限度。李雁認為,"所有的國家都應該作出承諾,可以是數量上的,也可以是資金上的,或者說在具體的實施上真正做得更好,所有的國家都是有責任的。"
離全球氣候保護"京都議定書"到期還有一年,後續協議的談判仍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博弈中兜圈子。綠色和平的李雁認為,參與談判的各方缺乏政治意願是導致停滯的主要原因。全球氣候變化形勢越來越嚴峻,災難性後果越來越明顯,李雁希望各國政治領袖能有緊迫意識:"最關鍵的症結所在,是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的減排雄心不足,說得更明白一點,美國的國內氣候立法裹足不前,對現在的談判進程緩慢負有很大責任。"
作者:瀟陽
責編:葉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