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沒有明確策略"
2014年5月15日
自上周日起(5月11日),越南多個城市分別舉行反華示威,抗議活動從最初的反對中國政府在中越爭議海域建設鑽油平台,逐步演變為以華人持有或管理的企業、商鋪為破壞目標的打砸搶燒暴力事件。在5月13日至14日,越南官方新聞報導,沖進該國南部一家合資工業園區的憤怒民眾,焚燒了15座廠房,另有100多座廠房被破壞。這些廠房大部分屬於中資企業,也不乏台商和韓資企業。越南南部平陽省參與反華抗議的有萬餘人。越南警方逮捕了500餘名暴力抗議參與者。15日的最新消息顯示,在持續的暴力抗議事件中,已有20多人喪生,至少一名是中國籍員工。當地醫院醫生通報說,另有十幾位死者或也是中國公民,具體身份尚待確認。
德國之聲:威爾先生,您預料到了越南持續的抗議事件會演變成現在這個地步麼?
威爾(Gerhard Will):我沒有想到。不過抗議事件顯示出,在越中衝突事件上,越南民間存在相當多的暴力元素。最初,越南政府猶豫了很久,才決定允許民眾抗議。現在看來,政府的猶豫也可以理解了。因為允許了民眾抗議,卻馬上演變成暴力抗議。這當然是越南政府最初沒有想到的。
德國之聲:您也說到,越南政府在批准民眾示威抗議的事情上一向限制很嚴。這一次允許反華抗議,是不是也證明越南政府的政策大轉變呢?
威爾:越南政府至今沒有明確的處理策略。一方面,政府想利用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鞏固自己的統治,另一方面他們也擔心民族主義會膨脹到連政府也不可收拾的地步。所以越南政府的猶豫不決也是為什麼抗議活動不斷升級的原因之一,因為政府沒一個明確的路線。
德國之聲:您說的這是越南政府對待本國民眾反華抗議的猶豫不決,那越中關係會受到什麼影響呢,特別是兩國因爭議海域問題本來就關係緊張?
威爾:兩國關係當然也受到影響,而且是在兩個極端之間搖擺。一方面,中越兩國同屬共產黨執政國家,希望加強合作深化友誼。可另一方面,兩國又在一些問題上有嚴重分歧,也有歷史過結,這也體現在主權爭端上。在主權爭端一事上,雙方有考慮經濟利益的成分,不過也有兩國國內民族主義情緒的原因,兩國政府都想利用這種情緒鞏固自己的統治。
德國之聲:您覺得中國政府為什麼偏偏在主權爭議最激烈的海域建設石油平台並試鑽?
威爾:首先感到很驚訝,因為不少專家的觀點是,在這一海域海底沒有豐富的石油資源。所以只能猜想,北京政府此舉是出於政治動機,偏偏在距離越南海岸線不遠處鑽油。當然這都只是猜測了。我的觀點是,北京想通過此舉,試探一下東協國家與越南有多麼團結,以及美國對越南和菲律賓等國的支持力度到底怎樣?所以我認為,中國試鑽,是在刻意試探東協峰會後,相關國家結盟的緊密程度。
德國之聲:那您認為東協的團結程度怎樣呢?
威爾:東協峰會上的反應是絕對不夠的。不過東協向來是達不成一致意見,各國的利益分歧太大。因為不是所有東協成員國都與中國有主權爭端,所以這些國家還是更希望能與中國合作。由此看來,中國的「試探」有所收獲。
德國之聲:根據通訊社報導,中國政府曾請求印尼政府在中越爭議一事上進行調解。北京的「試探」是否有點過頭了?
威爾:我倒是覺得,請印尼政府斡旋,是北京的精明之舉。一方面顯示出東協內部的不團結,一方面釋放北京願意進行對話的訊號。
不過越南的反華抗議以及演變成大規模暴力事件,肯定是北京沒預料到的。北京也看到了,越南和菲律賓走的更近。截至目前,菲律賓與中國出現主權爭議時,越南表態基本比較克制審慎。現在北京又在試圖緩和兩國關係。由此也能看出,北京政府在南中國海主權爭端問題上,策略也不是特別明確。
格爾哈德‧威爾(Gerhard Will)是東南亞時政問題專家,曾就職於德國柏林的科學與政治基金會亞洲部。
採訪記者:Rodion Ebbighausen 編譯:謝菲
責編: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