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客座評論:中國青年的高失業或是個死局

2023年7月19日

時評人鄧聿文認為,儘管青年失業率相對偏高是一個國際性的普遍現象,但中國的數據畸高表明導致這種現象有一些非正常的因素。

https://p.dw.com/p/4U6pk
最新的統計數據中國青年群體的失業率高達21.3%
最新的統計數據中國青年群體的失業率高達21.3%圖片來源: CFOTO/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人民日報近日的一篇評論,要青年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引發人們對中國青年高失業現象的關注和討論。先不談所謂正確就業觀的含義是什麼,今年的高校畢業生又創新高,很多畢業生到現在尚未找到工作,這給本已嚴峻的青年就業又增加了一道壓力。

青年失業率指的是年齡16-24歲人口的失業率。中國是從2018年才開始統計這一年齡段人口的就業狀況。最新的統計數據該群體的失業率高達21.3%,且還在惡化。毫無疑問,這個數據高出絕大多數國家的同類數據,儘管青年失業率相對偏高是一個國際性的普遍現象,但中國的數據畸高表明導致這種現象有一些非正常的因素。

其實,從統計數據看,中國24歲以上的成年人的失業率比較穩定,這幾年一直在5.4%左右徘徊。為什麼青年失業率就如此高?多一歲失業比率就劇烈下降?一些人可能會想到是不是成年人的失業率造假。這裡面的原因是,16-24歲的年齡段意味著很多人初中和高中畢業後即參加工作,這個年齡段首先是就業用的知識儲備不足,其次是就業經驗和技能不夠,第三,即使大學畢業,一個人很可能學非所用,沒有工作經驗,難以找到合適工作,所以,青年失業率天然就比成年人要高。當然這也好理解,同樣是一個初中或高中學歷的人,在經過幾年找工作過程中的歷練,他會積累工作經驗,比如會接受職業培訓,等到他長大為成年後,再找合適的工作就相對容易,失業率也就降低。

就業難的中國年輕人

民眾的消費力度不強

當然,年輕人工作所需的知識儲備和經驗不足只是構成他們高失業率的一個因素,而且可能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因為同樣的情況在疫情前他們的失業率就沒有現在這麼高,因此,還必須到當下的經濟發展和經濟結構本身去尋找原因。人們看到,伴隨青年高失業率的,是中國經濟在上半年的復甦乏力和全球需求的不景氣。中國在疫情解封後,外界曾有樂觀期待,認為壓抑三年的需求會有一個報復式的反彈,但這種現象沒有出現,即便出現過也是曇花一現。春節、清明、端午幾大節日雖然遊人如織,又恢復到往昔繁榮,可消費明顯不敵疫情前。出國旅遊更比以前少很多。這從一個側面反映民眾的消費力度不強。不是人們沒有消費的慾望,而是現時對工作的滿意度和對未來的預期都不好,從而不敢去消費。在各種消費需求中,對大宗商品和服務的需求更是下降得快,尤其房地產業萎靡不振,無論政府採取什麼手段刺激,就是不能提振購房的慾望。同樣,世界經濟在今年上半年除了少數經濟體外,整體表現疲軟,需求不足,表現在中國的進出口上,上半年只有微幅增長,特別是5、6兩月,進出口尤其出口暴跌。

服務業、房地產和出口製造業,都是中國容納就業的"大戶"。有經濟學者計算過,當前中國青年在服務業的就業人數近3.6億,佔國家就業總人口的48%。而青年就業人員中從事服務業的比例更達61%。過去三年防疫對服務業有極大壓制,現在放開後其後遺症恐怕還要延續一段較長時間。除房地產外,教培、平台經濟等傳統上都是職位創造較多的行業,這幾個行業在過去幾年也都受到國家強力的宏觀調控和政策監管,再加上宏觀經濟環境的不景氣,導致企業用工快速萎縮。出口向來是民營企業和外資主打,然而,美中對抗、政府強監管、疫情以及外需不足也讓相當多的民企倒閉,外資外遷,損害了它們對勞動力的吸納,技術和經驗不足的年輕人在這種情況下更容易遭到解僱。此外,還有一個因素不能不提,即經濟的持續下行,也會帶來新增就業職位減少。據統計,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除醫藥、電氣機械、通信設備、專用設備、通用設備等少數高景氣行業,大部分行業的從業人員數量相較疫前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收縮,原因在於整體經濟未見好轉。在上述因素外,國有部門和企業吸納就業的能力下降;亦加劇了年輕人的失業狀況。

他們當中躺平、佛系、孔乙己長衫成了流行詞
他們當中躺平、佛系、孔乙己長衫成了流行詞圖片來源: ALY SONG/REUTERS

根本還是要經濟持續增長

在青年的高失業率中,雖然不排除一部分年輕人的擇業觀有問題,比如過去幾年網路大發展時期,很多年輕人都想通過網路创業來一夜致富,然而,即便按照人民日報的看法,年輕人樹立了正確的就業觀,到艱苦的地方和行業去工作打拚,或者發動新一輪的"上山下鄉",到農村去振興鄉村,對解決青年的失業問題也是杯水車薪。因為艱苦的地方和行業容納的就業人口畢竟有限。市場經濟條件下,寄望於鄉村也不切實際。不說農村本就是往城市輸出勞動力,毛時代大規模的上山下鄉得以成行,有三個前置條件,即戶籍制度、單位制度和糧票、布票等配給制度,再加上毛個人的威望,但現在這些條件都沒有,僅靠動員是不管用的。

要將青年的高失業率降下來,從上面的分析來看,調整高校的專業設置,強化年輕人的職業技能培訓,放鬆對房地產、平台經濟的監管,想方設法促進出口,可能會起到部分作用,但根本的還是要經濟持續增長。然而,經濟持續增長不能僅靠政府採取的刺激措施,雖然後者對挽救經濟的急劇下降有用,關鍵還是要靠社會和市場每一個經濟主體對政府和國家有信心,信心就是信任。有了對政府的信心和信任,民間資本才會在政府號召下,再配合利好政策去投資,民眾對職業的保障和對未來的預期有信心,才敢去消費。所以在一個政府主導型的經濟體制裡,沒有對政府和政策的信心和信任,一切都免談。

現在的問題是,社會輿論是負面情緒的

人們看到,今年以來,中國相繼發生了多起年輕人相約自殺的事情。或許這些自殺行為有他們各自的具體原因,但也反映了一個共同的問題,即對現實和未來的絕望,它使得社會輿論自動把他們和青年的高失業率等掛鉤。另外,今年流行的一些詞,如躺平、佛系、內卷孔乙己的長衫,都反映了輿論的悲觀情緒。負面和悲觀的情緒無疑具有極大的社會感染力。導致社會這種負面情緒和觀感,以致讓年輕人"不思上進",對生活失去信心,追根溯源,最大的、本質的原因是習近平的一人統治,用一種鎖國的思維方式治理,阻斷與人類的主流文明交融,致使年輕人找不到人生的意義、方向和目標。

群體生存環境的惡化往往跟國家的發展戰略和路線息息相關。過去十年,尤其過去五年,習對內實行政治高壓,對外採取與美國對抗,一方面導致美國對中國的圍堵和封鎖;另一方面當局也有意識地採取封閉的發展戰略,主動和西方脫鉤。中美的對抗和衝突,全方位地呈現出來,讓中國深受其惠的全球化嘎然而止,嚴重衝擊中國的經濟。尤其是三年疫情,由於當局採取錯誤的防疫對策,幾乎讓社會停擺,把中國變成一個大號的監獄或囚籠,人人都囚在籠中,嚴重打擊年輕人的心理,破滅了他們的希望。因為年輕人本來血氣方剛,對未來充滿好奇和幻想,尤其是中國的年輕人成長於改革開放,普遍沒有經歷他們父輩曾經經歷的生活艱難,技能又偏弱,抗壓性不強,當局的做法硬生生將他們的希望撲滅。可以說,此種社會環境對年輕人的打擊是非常殘酷的。時至今日,要扭轉社會的負面情緒,不是那麼容易的,官方輿論宣傳基本對此無能為力。

2023年二季度經濟增長低於預期
2023年二季度經濟增長低於預期圖片來源: AFP

這需要等到中美對抗有一個明確解?

對年輕人的此種社會心態,要說中國官方不清楚,是不對的。習近平比他的前任,更看重青年和青年工作。中共20大報告,特意加了一段對青年工作的論述,號召年輕人"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強調"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施展才幹的舞台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指出"全黨要把青年工作作為戰略性工作來抓,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群眾的引路人"。在前不久選出新的團中央後,習還特意同團中央一干人馬談話,以示對中國青年和青年工作的重視。但顯而易見,習近平的這些尊尊教導,並未讓年輕人對這個所謂的新時代充滿樂觀向上的精神。

目前的狀況似乎陷入一個死局,表現為一種集體的迷茫。要解決中國青年的高失業問題,使他們不再對現狀和未來感到無助和絕望,也許這需要等到中美對抗有一個明確解,中國經濟有一個明確向好的轉變,以及中國當局的治國路線和政策有一個明確調整。這段時期可能不短,對置身其中的個體來說,這個等待會相當的煎熬。

鄧聿文為政治評論員,獨立學者,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兼中國戰略分析雜誌共同主編。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Deng Yuwen
鄧聿文 鄧聿文為政治評論員,獨立學者,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兼中國戰略分析雜誌共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