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客座評論:台灣「同志大遊行」熱鬧氣氛下的隱憂

2023年10月27日

台灣的「同志大遊行」向來是氣氛熱鬧,而今年不只是同性婚姻通過4年,政府在跨國同婚方面也大幅開放,但是實際生活中,台灣 LGBTQ+社群還是不見得能夠「驕傲地做自己」。

https://p.dw.com/p/4Y5HI
圖為2020年的台灣同志遊行。
圖為2020年的台灣同志遊行。圖片來源: Hsiuwen Liu/ZUMAPRESS/picture alliance

(德國之聲中文網)每年10月最後一個週末在台北舉行的「同志大遊行」,號稱是東亞規模最大,每年還吸引了鄰近國家的 LGBTQ+社群(包含男女同志、雙性戀、跨性別等不同性傾向在內的性多樣社群)到台灣,參與這個猶如嘉年華會的大遊行。

自從台灣在2019年以專法形式通過同婚入法之後,不少台灣人會因為這個「亞洲第一」引以為傲,今年又取消了跨國同婚中外籍一方母國必須也承認同婚的限制,看起來似乎台灣保障 LGBTQ+社群權利,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可是也是在今年發生的一些事件,卻也令人覺得台灣在真正做到 LGBTQ+社群平權,大概還是會有一段艱辛的的道路要走。

台灣的同志大遊行

延伸閱讀:亞洲首例 台灣同志收養家庭誕生

今年年初,台灣桃園的中壢發生了一件針對男同志的攻擊事件,一對男同志因為親吻而遭持刀攻擊,對方咒駡這對男同志是「死同性戀」,這是台灣通過同婚之後第一起針對同志性傾向的攻擊事件。

4月的時候,有地方議員質詢時,指責市政府民政部門「把錢都花在同志遊行上」,並且說當地的「少子化」與同婚有關、稱同婚「一年幾百對多恐怖」等等。

今年的7、8月間,一則明顯反同婚的貼文在特定的群組中流傳,貼文寫著「哥哥娶的是男人,『嫂子』你叫得出來嗎?」之類、用姻親稱謂質疑同婚的內容,文中還點名54位立委是「變態立委」、呼籲「用選票刪除他們」、同時也鼓勵廣為流傳這篇貼文。

或許有些人會將上述事件解釋為「個別行為」,但是台灣 LGBTQ+社群倡議組織「彩虹平權大平台」今年公佈的民調結果顯示,「如果沒有穩定的倡議和政策配套」,民眾友善程度「倒退可能比想像快」。這項民調是該組織針對同婚等議題所作的民意調查,照該組織的說法,雖然基本「輪廓」和以往類似,但是「整體結果往不友善的區間移動」。其中,父母對子女是同志的接納度「微幅下降」,正面成長的議題則是對跨國同婚的態度。

延伸閱讀:台灣婚姻平權元年「粉紅經濟」萌芽

彩虹平權大平台指出,民調顯示不友善程度有所提高,例如異性戀公開接吻的接受度是將近八成、女女接吻的接受度雖然將近六成,但是比去年下降了1.3%、不接受度增加2.5%;男男接吻的接受度跌破五成,接受度下降0.7%、不接受度增加了1.7%。認識親友是同志的受訪者比例雖然仍是接近四成,但是比去年下降2.4%,該組織的解讀是「不友善程度提高,可能讓同志的出櫃意願下降」。

台灣首位公開出櫃的同志議員

不可否認,台灣民間在友善對待 LGBTQ+社群方面,的確是有可取之處,例如某連鎖藥妝店的廣告就是以同居女同志為故事主軸,而且涉及 LGBTQ+社群的戲劇甚至色情刊物、影片,不會被強迫下架。但是也不能忽視民間反對 LGBTQ+社群爭取權利的勢力,這股勢力不見得就是反民進黨的一派,民進黨或者綠營支持者中也有不少人接受不了 LGBTQ+社群,他們反對 LGBTQ+社群平權的力度,並不小於因為反民進黨而反對 LGBTQ+社群平權的那一股勢力。

而照彩虹平權大平台的說法,如果要避免友善程度倒退,在 LGBTQ+社群平權議題上就需要「穩定的倡議和政策配套」,可是這不但是問題癥結所在、更也是令人最沒有信心的地方。

好比說,同志以專法的形式得以合法結婚,理論上同婚和異性婚姻一樣都適用《民法》的婚姻規定,但是專法的意思也就是同志和其他人不一樣;而專法通過時最先附加的條條框框,也還得需要有「夠膽子、資歷夠深」的高層政治人物拍板,才能一個一個去除。倡議或許可以由民間團體提出並且推動,但是政策需要的是政府來領頭,不然空有倡議、沒有政策,彩虹平權大平台所言的「友善程度倒退可能比想像快」,很可能就會應驗了。

台灣的「同志大遊行」強調的是彩虹,也就是多元、和諧,這一點和其他國家強調「Gay pride」(同志驕傲)很不一樣,相比之下柔性很多。但是台灣同志運動到 LGBTQ+社群平權經歷的坎坷路還有犧牲,不見得比所謂的「先進國家」少。如今台灣社會可能要先學會彼此的「容忍」,至於彼此「接受」,就目前而言恐怕還是一個相當遙遠的目標。

台灣同婚通過了,然後呢?

詹威克:台灣出生的醫界逃兵,曾經客居美國然後到英國從事媒體工作,也研究東亞歷史,八十年代離開台灣,繞世界一圈後返台定居。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3 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