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評論:胡錫進炒股告訴了我們什麼?
2023年7月8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最近,前《環球時報》主編胡錫進先生高調炒股了。一時間新媒體小編紛紛傍大款賺流量,但卻沒幾個人認真地思考這件事情的意義。其實胡錫進先生的入市時機還是很講究的:打開滬深300指數月線圖,你就會發現它上市十多年來,曾經有過六次四連陰,從來沒有過五連陰;而且四連陰以後,大概率有一輪反彈行情,至少有十個點以上。這麼說起來,大概率地講,胡先生在四連陰之後的第五個月的月底入市,虧損的可能性不大,未來三四個月裡面盈利兩三萬(據他自己講投入了二十萬)的可能性倒不小。這樣精妙的擇時,你說他就是個韭菜,背後沒有高人指點,我還真不信。
中國人為什麼遠離股市?
其實讓我真正詫異的,是這樣一個年過六旬的媒體達人,體制內外都混得風生水起,而且還經常對中國經濟指指點點,居然還是剛剛涉足股市的新股民。由此可見,中國居民對於股市真的是太敬而遠之了。我隨後在自己的粉絲群內做了一個樣本有偏差的調研(因為我的粉絲大多數還是對投資理財感興趣的),結果就連他們的倉位都絕大多數低於三分之一。當然這事兒不能怪中國老百姓,中國股市別說老百姓敬而遠之,連經濟學家都斥之為「連賭場都不如」,那還讓人怎麼敢放心大膽地進入呢?
可是,中國經濟現在卻是真的需要股市。股市作為金融市場直接融資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給技術創新提供直接的金融支持,這不需要太多的理論論證,看看美國就知道了。沒有哪個美國的高科技公司是靠創始人自己從小作坊開始用利潤留成慢慢積累起來的。不少現在看起來巨無霸高科技大公司,都是通過直接融資市場用「老人的錢+年輕人的創新大腦」(old money+new brain)來實現的。今天中國經濟到了轉型的關鍵點,也需要中國自己的資本市場去支撐中國自己的技術創新。那麼是中國的「old money」不夠多嗎?還是中國的年輕人創新力不夠高?其實都不是,中國最缺乏的就是以股市為代表的直接融資市場作為橋樑去結合這兩個方面。
那麼中國股市如何才能從一個宏觀經濟的必需品,進入到千家萬戶,成為家庭理財的必需品呢?
用收益說話
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還是要用實實在在的收益去說服老百姓。他們不懂經濟理論,也不再相信那些侃侃而談的股評家了。如果不能通過股市讓一部分人實現資產增值,帶動不了全體老百姓共同富裕。在這一點上,我佩服鄧小平的智慧,他只用「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麼一句老百姓能理解的大白話,就把改革開放如何才能落到實處的戰略戰術都講清楚了。如果沒有一部分人實實在在富起來,你怎麼去動員全中國老百姓投入到這個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去呢?現在我們如果期待讓資本市場既能助力中國經濟再上一個台階,又能改善老百姓投資理財的收益,實現家國的共同富裕,也需要實實在在的讓一部分人從股市獲得收益。這期間,政府還是能夠起到很大的作用的。比如對中國股市裡面的一大批國有股本佔主導的國有藍籌股,政府就有能力改變它們不注重資本增值保值的態度。
市值1.6兆的中國工商銀行,國家股就佔了三分之二,業績也相當優異,市盈率卻只有四倍。這麼低估值還要被高盛調低評價,無論從股市的資產回報,還是國有股的保值增值角度看,都有必要加以改善。如果中國工商銀行能夠在這個關鍵時間點和世界著名跨國企業一樣,宣佈一個未來一定時間內的回購計劃,或者提高分紅率計劃,那就意味著市場上出現了一個市值足夠大,增長足夠穩定(每年分紅增加)的藍籌股。它會像一個燈塔,指引中國股市的未來增長路線圖,吸引大量胡錫進先生一樣的old money介入股市,獲得穩定回報。改變老百姓「股市是賭場,買房才保值」的過時觀念。
從這個角度看,胡錫進的擇時不僅僅是個大概率的短期盈利事件,還是一個符合長期經濟增長要求的重要標誌。
沈凌,德國波昂大學經濟學博士,現執教於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