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訪:德國將注意力轉向中國之外

採訪記者:樂然
2020年9月9日

德國近日推出的印太指導方針反映了德國外交政策的新動向,德國希望以此發出何種訊號,是否意味著對華政策的轉變?德國柏林政治與科學基金會研究員安吉拉‧施坦策爾博士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指出,引人注目的是,德國將注意力轉向印太海事與安全,以及中國之外的其它亞洲國家。

https://p.dw.com/p/3iCdk
Bundeskanzlerin Merkel in China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Kappeler

德國之聲:德國通過了新的印太指導方針,加強和印太地區國家的合作,尤其提出要加強和東協國家的關係。德國政府希望以此發出什麼樣的訊號?

安吉拉‧施坦策爾(Dr. Angela Stanzel):我認為,首先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德國政府和德國外交部現在開始使用印太這個概念,以前並非如此。印太這個概念出現在媒體時,主要是美國、日本、澳洲和印度在使用。德國很長時間用的是老稱呼,也就是亞太。從中我們能看出政策上的變化,即德國的亞太政策現在關係到海事問題,包括印度洋和太平洋。這是第一個變化。雖然印太這個概念現在已經經常看到,許多國家也在使用,但對德國來說還是一件新鮮事。

第二點就是有了這份指導方針,雖然與很多國家,比如法國等相比,德國的這一指導方針出台較晚。這表明德國開始將注意力轉向海事以及中國外的其它亞洲國家。德國傳統上和中國有緊密關係。但幾年前,德國外交部已經宣佈新的轉變,比如設了亞太主管,是表明德國希望加強和亞洲其他國家的關係——不僅是要加強與德國傳統上有良好關係的國家,比如日本,而且還轉向其他之前沒有太關注的國家,比如印度、澳洲和东盟。現在,德國政府可以說邁出了第二步。第一步是經濟上,第二步也開始涉及安全問題。雖然這份指導方針主要提到東協,但如果細讀,在某些領域也提到日本、印度和澳洲。比如在氣候保護方面要加強和印度的合作,在工業領域,要加強與日本的合作。 

引人注目的是提到印太地區安全問題以及德國將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雖然這方面著墨不多,沒有具體談德國怎麼做,但卻在這份指導方針中表明德國將將擴大與該地區夥伴的安全合作,這可以包括參加軍事訓練以及各種形式的海事參與。現在還不清楚德國的海事參與是何種形式。德國不像英法那樣有戰艦,但過去幾年裡,德國已經派觀察員隨法國戰艦前往南中國海。這對德國是新事。可以想見,今後這樣的情況會增加。德國會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在軍事上也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亞洲和歐洲國家都會密切注視德國會怎麼做。

第三點是指導方針中提到法國,也提到歐洲的印太戰略。提及法國顯示,德國今後將更多和法國協商,探討兩國將在亞太扮演什麼角色。德國可能更多派觀察員登上法國戰艦。在亞太,尤其是印度洋上,法國有自己的利益,在印度洋上有領土。我想,德法會更緊密地交流,討論如何合作,德國能夠提供什麼樣的幫助,共同舉行什麼樣的軍事演習。

至於歐洲的印太政策,我想德法會共同起草印太戰略,在歐盟層面加以推動。雖然在歐盟層面找到共同的戰略較為困難,一些國家對參與海事並不感興趣,有些國家還會認為,歐盟共同的戰略會影響本國同中國的關係,但我仍然認為,德法會推動起草歐洲的印太戰略草案,在歐盟層面推動共同政策。

德國之聲:一些觀察家也注意到,印太指導方針是德國外交政策調整的表現。您認為這也意味著德國對華政策的轉變嗎?

安吉拉‧施坦策爾:德國過去幾年已經在不斷調整對華政策,現在印太指導方針並不意味著全新的政策。中國仍然是德國重要的夥伴,德國也繼續將中國看作許多全球議題上關鍵性的夥伴。但另一方面,中國和德國都認識到,雙邊關係越來越困難,問題越來越多。因此德國的對華政策也相應進行了調整。德國外交部為發展和中國的關係投入了很多人力和資源,這一點不會變。但在此之外,德國會更關注亞洲其它國家,加強在其他地區的投資,加強關係,這也是對德國及歐盟與中國關係中出現問題作出的反應。

Berlin | Heiko Maas trifft Chinas Außenminister Wang Yi
「德國過去幾年已經在不斷調整對華政策」圖片來源: Reuters/M. Sohn

德國之聲:您可以具體談談德中、歐中關係中出現了哪些問題嗎?

安吉拉‧施坦策爾:現在很清楚,中國和歐洲或者說西方,在世界的構架上有不同的觀點,價值觀不同。歐盟在2019戰略展望中就寫道,中國是歐盟體制上的對手。中國在不同領域都是對手關係。最新的例子就是香港。中國推出的港區國安法,在德國和歐洲看來就是違反國際法規。而中國的看法卻不同,中國用其他理由為自己的做法辯護。還有其他例子也可以證明雙方朝著不同方向發展。

中國的一些外交官在歐洲國家的言行舉止也和以往不同。比如中國駐瑞典大使就很具挑釁性,在桂民海的問題上威脅瑞典,在捷克,中方也抗議捷克議員訪問台灣,在新冠疫情中,駐法國使館的言論也頗為激烈。此外,中歐投資協議在長期談判後迄今未能達成。和幾年前相比,歐盟對中國的期待有所不同,期待中國能發展市場經濟,向外國企業開放市場。在歐盟看來,這些期待都沒有實現,分歧卻越來越多。

在印太地區也是這樣。2016年,海牙國際法庭作出了關於南中國海的裁決,認定中國在南中國海建島礁,建軍事基地不符合國際法。中國不承認這一裁決,但歐盟承認這一裁決。可以看到,在印太地區,歐盟和中國也觀點有不同的觀點。這也可以側面解釋德國為何要致力於在海事領域和那些同樣力求保持平衡的國家合作。

Südchinesisches Meer - Chinesische Raketen auf Inseln
中國在南中國海興建島礁引發巨大爭議圖片來源: Reuters/ARMS Courtesy CSIS Asia Maritime Transparency Initiative/DigitalGlobe

德國之聲:中國在南中國海和東協國家也有糾紛,德國將採取什麼樣的立場呢?

安吉拉‧施坦策爾:德國和歐盟一樣,從官方層面沒有選邊站。我認為德國會遵循國際海事原則。對歐盟來說,也很難評論說是菲律賓、越南有理,還是中國有理。但德國的確看到,南中國海出現越來越多衝突,也看到中國在秀肌肉,不管是派海岸巡邏艦,還是對待越南漁船,中國總是更強大的一方。德國希望呼籲正義,也呼籲強大的一方更多承擔義務。而在這裡,強大的一方總是中國。

德國之聲:德國也會致力於保障南中國海的安全嗎?

安吉拉‧施坦策爾:當然。以前除了英國和法國外,不管德國還是歐盟其他成員對南中國海問題都不太感興趣。但在過去幾年,隨著中國在南中國海建軍事基地,人們意識到,佔國際貿易80%的海運也要依仗南中國海的航行自由。不管是發生衝突,還是中國試圖控制南中國海,都會對此產生影響。對貿易的擔憂當然佔第一位,與之而來的還有擔心整個亞洲的安全問題。我們也看到,現已出現很多衝突灰色地帶,不斷有漁船糾紛,最近美國在南中國海舉行軍演,中國也在那裡軍演。很明顯,雙方都在炫耀實力,但小衝突發展成大衝突的可能性在增加。中國還第一次在南中國海發射了中程導彈。在德國看來,這是很令人擔憂的。中美都在秀肌肉。雙方都在挑釁。德國和歐盟都不相信中國或美國希望發生戰爭,但我們從自身的經驗教訓可以知道,戰爭可能源於事故。這樣的風險急劇增加,尤其是在南中國海。

德國之聲:您剛才也提到,現在還不知道德國會在那裡扮演什麼角色。

安吉拉‧施坦策爾:德國今後在那裡什麼角色今年幾年將會顯現。德國沒有能力在軍事上參與,因為德國沒有戰艦,不可能像英法美一樣派戰艦。但德國觀察員登上法國戰艦一起赴南中國海的頻率會增加。德國軍方可能更多參與法國的軍事戰略的制定。德國究竟能扮演什麼角色當然也取決於德國在安全方面會投資多少。

德國之聲:在德國,要求減少對華依賴的聲音也在高漲。新冠疫情之初人們也看到德國如何依賴中國的供應鏈,這也是德國調整戰略的原因嗎?德國能在多大程度上減少依賴,東協國家能部分取代中國成為供應國嗎?

安吉拉‧施坦策爾: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一般說起依賴,主要指經濟上的依賴。德國是自由經濟,政府不能命令企業從中國遷到印度。當然,經濟界可能會有自發的舉動。比如在香港去年的抗議活動中,一些德國企業遷到了新加坡。這些都是來自經濟界的反應。一些企業也在考慮尋找其他的基地,因為他們感到在中國的經營氣氛總體來說不積極。但是,我們知道全球經濟往來多麼密切。可能會在某些領域,某些情況下,會有局部的變化,比如說某些產品可以在這裡生產。但在這一方面,並沒有什麼新的中國政策。

我們的困境是,中國在全球經濟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國很強大,也在利用自己的強大。但另一方面,中國在許多方面,從多邊主義、價值觀角度和德國、歐洲有很大不同,我們能做的就是走中間道路,看看在哪些方面能和中國合作,比如在氣候變化方面。但在一些較困難的領域,我們需要走自己的路,歐洲的路,而不是跟著美國跑。這就是德國和歐盟所面臨的困境,或者用更好的說法,所面臨的挑戰吧。

德國之聲:中歐峰會預計不久後將召開,以影片的方式。這份印太指導方針能在多大程度上向中國施壓,比如謀求達成貿易協議?

安吉拉‧施坦策爾:我認為達成貿易協議很困難,有人稱之為這是對歐中關係的考驗。歐盟方面認為對中國已經做出了很大讓步,答應了中國很多要求,希望中國也做出讓步,但中國卻沒有這樣做。而中國卻更看重簽訂協議的象徵意義,認為是發出一個政治訊號。但歐盟想要具體成果,而不是象徵性意義。因此我認為在不久的將來不會達成協議,除非美國扮演影響中國的角色,致使其向歐盟作出讓步。比如川普再次勝選,與中國的貿易糾紛加劇,令中國感到應當和歐盟搞好關係,因此做出讓步。不過對此進行預測很難。

德國之聲:主要問題仍然是中國不願開放市場嗎?

安吉拉‧施坦策爾:有不同的問題。一個是中國必須開放,必須對外國企業營造公平的環境,只要中國國企仍然在接受國家補貼,在中國就沒有公平競爭可言。歐盟對中國企業是公平的、開放的,也希望中國這樣做,但卻經常看到相反的情況。比如在IT行業,中國就幾乎對外國企業關閉市場,甚至比原來更封閉。第二點就是中國必須對經濟模式進行結構改革。習近平2013年宣佈要進行這樣的改革,但迄今沒有兌現。我們知道大規模結構改革也會對經濟增長造成很大影響。中國政界也會面臨困難。但從承諾至今已經過去7年時間。因此歐盟和德國內部都對幾乎沒有進展感到沮喪。對於一些領域來說,在中國做生意受限甚至更嚴格了。

德國之聲:迄今為止德國沒有很多向中國施壓的手段。通過比如新的印太指導方針,可以向中國施壓,讓中國更開放嗎?

安吉拉‧施坦策爾:印太指導方針當然也是向中國發出訊號,可以讓中國看到,德國在亞洲尋求加強和其他國家的關係,包括經濟上的關係。這其實並不新鮮,德國一直致力於和亞洲國家簽訂貿易協議,和日韓已有貿易協議,也希望和東協簽貿易協議。新的看點是,德國的外交政策現在是除中國外,還面向印太。中國也必須看到這一點。我們得看看中國將如何反應。我認為,中國政府會在歐盟峰會上,試圖與歐盟加強合作。但從德國或歐盟角度來看,中國應該做出具體的讓步,同時表現出對話意願,比如在香港等問題上。

德國之聲:德國和歐盟仍然需要中國作為銷售市場,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今後會採取較以前更嚴厲的對華政策嗎?

安吉拉‧施坦策爾:德國和歐盟幾年來已經對中國採取了更嚴格的經濟政策。比如幾年前中國在德國投資增多招致批評,因為人們認為,中國在德國可以暢通無阻地投資,德國企業在中國卻不行。從技術上,這也涉及到國家安全問題,因為中國部分是對德國高技術企業投資,引發安全問題擔憂。德國等國家因此出台了相應政策。在歐盟層面,也有類似政策,不是只針對來自中國投資,而是針對來自各國的投資。因為一些中國投資商受到國家支持,導致不平等競爭。如今,我們看到來自中國的投資減少,這不僅是因為中國自己限制資金外流,也因為歐盟的限制嚴格了。 德國也會繼續和歐盟一道,尋找歐盟層面的應對方法。

Dr. phil. Angela Stanzel von der Stiftung Wissenschaft und Politik (SWP)
德國柏林政治與科學基金會研究員安吉拉‧施坦策爾博士圖片來源: Privat

德國之聲:您認為德國的新的外交戰略能取得多大成功?

安吉拉‧施坦策爾:這也取決於亞太地區國家多大程度上和德國合作。但我覺得整體來講,這份指導方針很務實,是現實的目標。能否達到目標需要讓時間來檢驗。比如促進當地的人權,多邊化,基於規則的貿易等等。

德國之聲:東協有10個成員國,對德國來說,重點是印尼嗎? 

安吉拉‧施坦策爾:是的,印尼在經濟上最令人感興趣,這是一個困難的市場,但也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經濟上對德國有很大吸引力。

德國之聲:和印度打交道困難嗎?

安吉拉‧施坦策爾:印度是一個受歡迎,但也比較困難的夥伴。莫迪當選印度總理後,德國經濟界希望他能將自己家鄉的經濟模式發展到全國,但印度各省有很大的自治權,不像中國那樣聽中央政府的話。不過儘管如此,印度仍是一個潛在的巨大的市場,莫迪上任後,德國在印度的投資也在增加。德國和印度政治上有很多共同點,但印度不是德國在亞洲最緊密的夥伴。

德國之聲:您能否最後總結一下德國的對華戰略?

安吉拉‧施坦策爾:在參與、合作和解決棘手問題上尋找平衡,尋求與中國對話,包括那些有爭議的話題。

德國之聲:有沒有繼續進行法治國家對話的可能性?

安吉拉‧施坦策爾:我感覺越來越困難。我知道德國方面非常失望。在一些敏感問題上,德國感到中國並不重視。德國方面對話之門是打開的,但也有人懷疑,如果最後毫無結果,在這些方面繼續談下去意義何在。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0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