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專訪張忠:對「主旋律」情有獨鐘

任琛
2017年2月12日

在剛剛閉幕的第二屆德國中國電影節上,名為《燕振昌》的電影是唯一一部入圍電影節的「主旋律」影片。「准80後」導演張忠講述了,他為什麼對「主旋律」情有獨鐘。

https://p.dw.com/p/2XOYl
Deutschland Düsseldorf - Regisseur Zhang Zhong aus VR.China auf den 2. chinesisches Filmfestival
圖片來源: China Rundschau

(德國之聲中文網)首先確認一下,你是80後吧?

張忠:我跟80後就差一個月。但是他們都說我是80後的導演,我也從來沒對此表過態。

德國之聲:你對"主旋律"電影的定義是什麼?

張忠:"主旋律"影片的概念是我們國家的一位電影局局長最早提出來的。我認為,一切反映"真善美"的影片都屬於主旋律影片的范疇。

德國之聲:人們通常認為中國80後的一代人就不太再關心政治,更不會認同父母時代的各種"主旋律"。你說過你的大部分影片都是"主旋律",為什麼對這種很有中國特色的影片情有獨鐘呢?

張忠:中國電影史上有幾個階段,都基本上是播放主旋律影片,雖然那時候沒有主旋律這種說法。到了主旋律這個概念被提出後,我們也看到了一批非常優秀的主旋律影片,比如說像《離開雷鋒的日子》、《孔繁森》、《焦裕祿》等等。像我還曾經拜訪過《孔繁森》、《焦裕祿》的導演。現在做主旋律電影最好的就是中國的尹力導演。我在拍攝影片之前都會拜訪他們,從他們那裡學習,與其溝通。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拍主旋律影片導演的空間還是很小的。

Screenshot - chinafilmfestival.de
第二屆德國中國電影節的參賽影片 燕振昌是唯一一部「主旋律」圖片來源: chinafilmfestival.de

德國之聲:為什麼呢?

張忠:你今天參加了電影節,你也看到了。都是些商業影片獲獎。我帶的這部影片是唯一入圍的主旋律影片。我倒覺得德國的評委還是比較認可的。他還是想看不同類型的電影。一個電影節就要吸納不同類型的影片。但是也有些評委是非常反對的。他們覺得能夠把中國的一個主旋律影片選入一個在德國舉辦的電影節還是不太合適的。

德國之聲:也就是說評委的抵制情緒您已經感受到了,那你覺得他們為什麼這麼抵制主旋律呢?

張忠:對,這種情緒我還是能感受到的。他們可能覺得我們這類影片就是宣傳國家意志。

德國之聲:那你覺得他們的這種批評有道理嗎?

張忠:我覺得可能我們生活的環境不一樣。土壤不一樣。那你看好多美國的電影,都是宣揚美國精神的,對吧。我覺得美國可以講的大部分電影都是講它的這種普世價值觀的。歐巴馬在視察好萊塢之後曾經講過三句話:第一句話是說好萊塢首先解決了美國200多萬人的就業問題,為國家作出了貢獻。第二:好萊塢把美國的價值觀傳遞到了全世界,他非常感謝。第三:全世界的人,因為美國電影,瞭解了美國,到美國來旅遊,促進了美國相關產業的發展。我覺得他講的很好。

所以我覺得像主旋律影片具備教育功能。任何電影都有自己的屬性。我覺得我們的主旋律影片,它的政治屬性是非常明確的。它就是我剛才說的反映一切真善美、它講的都是好的,並不一定是說教的。比如在我的兩個影片《柴生芳》和《燕振昌》裡,我沒有講"高大上"的道理,都是通過一些凡人小事來表達。這兩個人物一個是村裡面的黨支部書記,一個是縣裡面的縣長。他們都是老百姓身邊的人。都是他們每天能摸的著,看得見的人。就像那天中國駐德國杜塞道夫领事館總領事馮海陽說過的,這些片中人物沒有高高在上,是時時刻刻讓老百姓能最直接的接觸到的。無論是我們拍的政府官員也好,還是我們的企業家也好。中宣部每年都會推出大量的這種時代楷模。我覺得,電影就應該記錄每個時代發生的不同的事情。這類的英雄人物對於我們導演來講,一樣是可以借助的切口,通過它來記錄我們時代的變遷。

德國之聲:真善美其實是普世價值的一部分,是全世界各國民眾都追求的。但是您覺得為什麼只有在中國才有主旋律電影這樣的東西,在世界上其它國家就沒有呢?

張忠:這個問題提的特別好。我覺得其實主旋律只是一個概念而已,只是一個提法而已。美國要是按照這種說法來講它所有的電影都是主旋律影片。只是人家可能沒有這種提法。

德國之聲:您這次給德國觀眾帶來的《燕振昌》這個電影,能講一下您和這個片子是如何結緣的呢?

Chi Henan - Regisseur Zhang Zhong mit seinem Filmcrew von "Yan Zhenchang"
《燕振昌》電影拍攝現場圖片來源: Z. Zhong

張忠:其實之前我對這個人不太瞭解。但是我在翻閱網路新聞的時候看到了燕振昌的事跡。因為我本身就是在農村出身,農村長大的。而且我的叔叔就是村裡面村委會的主任,所以我對農村生活還是有非常多的瞭解和體驗的。我看到他的這個事情時當時還是有點不太相信的,因為我的家在西北,他在中原河南地區。我就迅速從網上找了些資料。看過以後,我覺得這種村支部書記是很少的。所以我就去做了一些實地調研。在過程中我發現這個人確實是讓我非常感動,我馬上就找到了我們黨中央的《求是》雜誌社。

德國之聲:為什麼找《求是》雜誌社拍電影?

張忠:因為《求是》首先是我們中共中央的機關刊物。第二它和人民日報和新華社還不一樣,承擔著對熱點事件和政策深度解讀的功能。我就想是否有可能讓他們做出品方、出資。我心驚膽戰的和他們溝通後,他們非常支持。現場辦公,當即馬上表示我們會給你聯繫這個事情。雖然中間曲折的經歷比較多,但最後它是獨立出品了。

德國之聲:那您這次把這個片子帶給德國觀眾,您能感覺到的德國觀眾對此片反映如何呢?

張忠:這是我根本沒有想到的。其中有一場是杜塞道夫总領事館的那一場。我們原定的交流時間是20分鐘,但最後持續了接近一個小時。在法蘭克福放映的第一場,觀眾比杜塞道夫的這一場要多,有德國觀眾,也有中國觀眾。當然中國觀眾比較多一點。

德國之聲:那德國觀眾的反映如何?

張忠:反正有很多人是流著淚看完的。其中第一個人發言女士她老公應該是德國人,她帶著老公一起來看的。她說我是流著淚看完這部影片的。她說我們離開祖國很多年,對基層農村的情況瞭解太少。她說我們看到有這樣的幹部,有這樣的村,因為村一級在中國來講是最小的行政單位了。我們14億人口中有成千上萬個燕振昌這樣的村委書記,為此我感到驕傲。

德國之聲:這也是一個關鍵的問題,我們在看《燕振昌》這樣的電影時,很多人可能會問,中國共產黨的官有多少人真正能像電影裡的燕振昌這樣凡事為民,清正廉潔的?所以您覺得,按百分比來說,有多少共產黨的官能像燕振昌這樣的?

Regisseur Zhang Zhong aus VR.China
張忠:一個來自農村,對「主旋律」情有獨鐘的導演圖片來源: China Rundschau

張忠:我覺得,在反腐力度空前。在總書記的領導下。基本上隔三差五就能看到大量的官員因為違紀被處理。最近以來我們看到這種新聞是越來越少了。而且我的親身經歷是,比如我拍這些戲,從村一級,到市一級,到省部級幹部,我覺得我們的大部分幹部都是非常好的。

德國之聲:你在這次的德國中國電影節上說過,現在做"主旋律"電影是費力不討好的事情,甚至經費都會成問題。中國的主旋律電影,像《建國大業》、《建黨偉業》這樣的,還包括以前的《孔繁森》、《焦裕祿》都是--用你的話來說"國家機器"參與製作的電影。為什麼會吃力不討好,甚至還缺乏經費呢?

張忠:就像我做的《燕振昌》和《柴生芳》這兩部影片。因為我拍攝第一部影片《柴生芳》的時候,基本上他還是沒有什麼榮譽的,是在零榮譽的時候。所以在製作上經費還是非常短缺的。這個影片我前後都是找的我的親戚,我的朋友給我投資。到後來國家表彰了他以後,當然我們政府也就比較重視了,也給我們做了一些資金的注入。但是現在來講,這個戲的話,我還欠朋友的賬呢。但這個錢我會還給他們的。

德國之聲:這麼玩命?拿自己的錢去做主旋律電影?這得多大的動力啊,動力源在哪裡呢?

張忠:一個是我對家鄉的熱愛。第二我熟悉他的事情,他的事跡非常感動我。為了朋友,我願意去這麼做。

德國之聲:像《燕振昌》這樣的影片,確實有它感人的地方,畫面的美感也不錯,尤其是男主角的表演非常出色。但觀眾仍然不願意去看主旋律電影,你認為是什麼原因呢?

張忠:提的問題非常專業,非常好。《燕振昌》拍完之後,我們不是給我們所謂的黨員看的。我在學校的時候,我的學生都是剛剛考上大學,18歲,19歲這個年齡層的。那麼他選修了我的一門課程就是電影賞析。我剪輯完的第一批觀眾就是我的學生。而且都是十八九歲的孩子,都是95後,96後,97後。他們看的淚流滿面的。他們說,老師,我們根本沒有機會看到這樣的電影。所以說難道我們電影院裡的觀眾,那些95後的觀眾都是喜歡打打殺殺的、恐怖片或者是搞笑片嗎?不是這樣的,只是我們現在在市場經濟的情況下,院線排片太少,不是沒人看。曾經有一個中國的院線經理給我講,他說如果我在黃金時間給你們排片,肯定觀眾不少。但是我沒辦法給你排。第一你沒有名演員。第二你就是一個這樣的主旋律影片,我沒法給你排。

德國之聲:也就是說你覺得關鍵的問題還是在排片?

張忠:我覺得我們所謂的主旋律影片一定要變成院線的主旋律影片,最後要變成票房的主旋律。

德國之聲:你透露過中國電影界其它拍商業片的同行也對拍"主旋律"電影的人並不認可,你覺得是什麼原因?

Chi Henan - Regisseur Zhang Zhong mit seinem Filmcrew von "Yan Zhenchang"
《燕振昌》劇組工作人員合影圖片來源: Z. Zhong

張忠:就是因為太市場經濟了,太市場化了。他們一看這個影片第一沒有明星,院線經理就不會排。第二看這些不知名的演員,一看就是比較低成本的製作。不管你拍的品質怎麼樣,馬上從意識上就會有明顯的排斥。

德國之聲:也就是說你覺得同行們不認可的原因都是因為主旋律影片缺乏明星陣容?

張忠:那倒不是,我覺得他們不認可可能是……我們中國共產黨有8千萬黨員。這是我們執政黨的黨員。那麼我們中國有14億人口。應該首先讓同業人員組織多看這種影片,改變他們的態度。因為這種觀影習慣是培養出來的。我們沒有賀歲片之前,我們的大部分影片不都是主旋律影片嗎?最後賀歲片出來以後,觀眾的觀影習慣被培養成了。我們要改變這種觀影習慣。還是要從院線給檔期開始。

德國之聲:也就是說您覺得主旋律影片本身沒有問題,是院線排片的問題。

張忠:我們的主旋律影片本身沒有問題。我們可以用很多的電影製作方法。包括在策劃上,在製作上加強。我們的主旋律影片本身要加強,其次是要給國產的主旋律影片以空間。

德國之聲:最後一個問題:您最喜歡看的三部電影?

張忠:《焦裕祿》……還有我自己的兩部影片。

 

採訪對象背景:張忠,祖籍甘肅臨洮。中國國家一級導演,編劇,教授、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中國傳媒大學影視項目管理研究生導師,北京戲曲學院教師。代表作品有《柴生芳》、《燕振昌》、《小西天狄道傳奇》《我也有夢想》。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