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疫情之下,沒有贏家」
2020年2月15日德國之聲:新冠病毒在您看來將造成怎樣的經濟損失?
弗拉徹爾:目前,新冠病毒就中國經濟以及世界經濟帶來的傷害做一個可靠的判斷,難度極高。 這一點必須特別強調,因為病毒怎樣擴散、這一過程持續多長時間,還並不確定。可以肯定的是,中國將付出高昂的代價;可以肯定的還有,由於中國對世界經濟極為重要,所以大家都將為此付出高昂代價,兩個因素很關鍵:一是奢侈產品如德國汽車工業以及旅遊業將深受打擊,世界經濟受挫,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像德國這樣的國民經濟;第二,增值鏈受衝擊。德國汽車產業生產一台車,需要大量來自國外的前期生產,包括來自中國的。前期生產得不到保障,德國工廠就得停工,或延期生產。這將提高成本。成本上升是肯定的,但目前還很難對它量化,德國和歐洲都將深受其害。
德國之聲:哪些產業受挫最嚴重?
弗拉徹爾:在德國和歐洲,出口企業受影響最深,汽車行業、機械製造,旅遊業以及相關產業、航空公司,我們看到人們出門旅遊的熱情銳減。德國國內的服務行業目前我們還沒有看到負面影響。總之,哪些行業受影響最深,是清楚的。
德國之聲:這場危機會產生贏家嗎?比如衞生保健產品的價格猛升。
弗拉徹爾:不會。當然有衞生產品或者藥品銷量增高的現象,但從宏觀經濟看,和大多數人一樣,都是輸家。這是一個系統性問題。之所以稱之為系統問題,是因為人們深懷憂慮,有害怕情緒,影響到信心;加上企業不確定因素變多。於是,不論對產品的需求,還是生產本身,所有領域都受到負面衝擊。這樣看,沒有贏家,只有輸家。
德國之聲:我們觀察到,口罩的價格翻幾十倍。可以說,德國有人發"病毒財"嗎?
弗拉徹爾:這樣說的時候需要小心謹慎。自然,商品緊缺時,會有人利用這一時機,多半是中間商,而不是生產商。這是乘人之危的行為。國家和法治系統有義務出面對這樣的行為加以限制。但這樣的行為是例外。
德國之聲:20倍、30倍地漲價,是違法行為嗎?
弗拉徹爾:德國有針對高利貸盤剝的法律。如果一個商品之前售價3歐元,緊缺後售價為50歐元,這種情況下,國家可以干預並指出,這樣的作法很過分,是利用他人的困境。但如果牽涉面很小,便很難實施,迅速處理更是辦不到:如果打官司,半年後才有結果。這也是這類問題在各個層面難以解決的地方。
德國之聲:新冠病毒對德國有怎樣的經濟影響?
弗拉徹爾:新冠病毒對德國經濟有兩方面影響:相對於其他國家,德國受害較深,當然受影響更深的是中國的鄰國。德國是外向型經濟,我們經濟產能的一半來自出口,7%的出口面對中國,中國走下坡路,德國自然深受其害。第二,人們擔憂病毒傳到德國來。目前只有15、16人受到感染,雖比其他工業國家的同類數字要高,但要強調的是,數字本身很低。如果該數字升高 - 我們不希望這樣,但如果出現這一情況,人們的信心也會喪失,同時改變消費行為。目前我們還沒有觀察到這一現象,但如果中國的疫情繼續擴大,我們必須考慮到以上憂慮。
德國之聲:中國應採取怎樣措施,以盡量減少經濟損失?
弗拉徹爾:發生這樣的疫情危機,最重要的是公開訊息、保證透明性以及交流渠道暢通。在這一點上,中國在去年12月以及今年1月份的大部分時間裡做得很差,之後有了180度的轉變。現在實施開誠布公的交流,繼續這麼做很重要。公開、誠實地公佈數字,排查問題,而不是遮掩問題。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問題。至於隔離等措施,中國已十分有效地行動起來。現在要重建企業和人民的信心,讓經濟機器運轉起來,人們回到工作崗位,企業開始生產。因為春節,中國的經濟生產已停滯很長時間,現在開工的還很少。怎樣有序地重新開啟經濟生產過程,做到不害怕、不擔心、不受譴責,這對中國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弗拉徹爾(Marcel Fratzscher)是德國經濟研究所(DIW)所長,同時兼任柏林洪堡大學宏觀經濟學教授。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