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朝美都在向著迎面相撞的方向發展」
2017年8月9日德國之聲:北韓周三指責美國想發動"預防性戰爭",將以打擊美國本土在內的全面戰爭應對。北韓還威脅說,正在審視對美國關島進行導彈襲擊的計劃。您怎麼看北韓如此明確的威脅?
張璉瑰:應該說人們不會感到意外,這是其長期政策。不過,由於北韓進行了5次核試驗,7月份又進行了兩次洲際彈道導彈發射,北韓認為它已經擁有可以威脅美國本土的作戰能力,而美國和其它國家對北韓已經束手無策,因此更加咄咄逼人。這表明北韓對目前的基本形勢出現了新的判斷,認為完全有能力和美國對抗一把。
我想這種判斷很可能和事實有一定的差距,而危險性正在這個地方。北韓態度越來越強硬,幾乎已經觸動美國為它劃的紅線,也就是實現兩彈結合,把核武器裝在導彈上,威脅美國本土。按照美國觀點,北韓最晚到明年就擁有這樣的能力,這是美國多次表示決不容忍的。因此,美國認為北韓問題已經非常緊迫,必須盡快解決,所以最近川普的表態越來越強硬。在這樣的背景下,北韓發出對美國進行攻擊的言論,毫無疑問會刺激美國,讓美國真的對和平解決北韓問題喪失信心。
德國之聲:您的意思是雙方不會在停留於口水戰,而是會進行真正的軍事進攻和對抗?
張璉瑰:有這種可能。這主要是由兩方面來決定的:一是事情本身的發展已推進至臨界點,因為北韓最近推進核導項目不光步伐快,而且是高調的。二是北韓核計劃的發展使其對自己的力量充滿信心,因此下一步行動可能更加咄咄逼人,情況有可能失控。
德國之聲:您認為哪一方會首先失控?
張璉瑰:很難說。現在的情況和過去任何時候的國際衝突都不一樣。無論是以前在朝鮮半島發生的战争,還是美國對伊拉克的戰爭,美國面對的都是一個沒有核武器的國家,可以按照常規戰爭的規矩從容地採取軍事行動。但現在完全不同,美國面對的是擁有核武器的北韓,這是歷史上從未有過的。
如果美國採取按照朝常規軍事衝突的辦法處理,很有可能發生核子大戰。我想這是美國和朝鮮半島周边任何國家都不允許的,因為這會造成大面積污染。美國如果真的要對北韓採取行動,必須保證北韓的核武器是安全的,保證北韓沒有機會把核武器打出去。
德國之聲:您也說到,美國預計北韓明年才能實現導彈攜帶小型核彈頭,美國方面會不會利用現在這個時機,先發制人?
張璉瑰:完全不排除這種可能性。如果按美國預計,北韓明年擁有才擁有這種能力的話,假如明年美國才採取行動,那麼它冒的風險,付出的代價肯定比現在要大得多。之前採取行動,冒的風險相對小一點。我想這也是美國要考慮的吧。
德國之聲:中方會不會擔心金正恩對美國採取更挑釁的措施,甚至實質上的行動呢?也就是威脅是否會變成現實?
張璉瑰:我們學者不參與決策,不知道中國政府是如何考慮的。從常識來看,中國作為朝鮮半島近邻,决不允許美國或北韓在這裡亂射原子彈。如果美國或北韓真的有跡象使用核武器的話,中國可能將做出強烈反應。
德國之聲:什麼樣的反應呢?
張璉瑰:因為不是決策者,所以很難說要做出什麼樣的反應。我想從常識來講,中國的安全利益是最大的。中國的安全問題是領導人必須要考慮的,包括軍事安全和環境安全。中國作為北韓近鄰,決不允許中國領土遭到核污染。
德國之聲:鑑於北韓挑釁的言論,是否就核導問題進行談判的可能性更為渺茫?
張璉瑰:談判是人們非常理想化的希望。事實是北韓早就關閉了談判的大門。北韓3年前就宣佈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放棄核武器,在任何情況下對要求其談判的國際談判不感興趣,已經關死了所有談判的大門。北韓現已多次聲明核武器不是談判對象,從這個角度來看,和平談判解決北韓核問題的可能性幾乎是不存在的。
最近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態度也有變化。不久前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公開宣佈,和平談判、也就是通過談判解決北韓核問題的時間已經過去了。因此,從過去20多年談判的經驗已經朝美雙方目前的表態來看,談判解決北韓核問題的可能性非常小。
德國之聲:聯合國通過更強硬地對朝制裁,您估計會起到什麼作用?
張璉瑰:美國對最近通過的2371號決議並不滿意。在美國看來,沒有嚴厲到迫使北韓轉變核政策的程度。美國很有可能覺得,通過聯合國和制裁決議迫使北韓改變政策的可能性不大,因此美國下一步可能對聯合國失去信心和耐心。美國繞開聯合國,單獨對北韓採取行動的可能性似乎越來越大。
德國之聲:中方針對北韓還有什麼殺手鐧,有無秘密談判渠道?
張璉瑰:這不太清楚。事實證明,到目前為止,中國和北韓並無這方面的溝通。
德國之聲:中國和北韓現在漸行漸遠,中國如何來防範於未然呢?
張璉瑰:這得由決策者去考慮。
德國之聲:您預測今年之內局勢會出現什麼變化?
張璉瑰:由於朝美都不讓步,都提出對方難以接受的條件--美國提出北韓必須放棄核武,這是北韓決不接受的;北韓要求美國承認其是核國家並在此基礎上和北韓簽訂和平協議、和美國建立外交關係,而這也是美國難以接受的,違背美國基本的核政策。所以北韓和美國都在向著迎面相撞的方向在發展,形勢發展是非常令人擔憂的。
樂然(採訪記者)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