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蕊放眼2016總統寶座?
2013年2月1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我發現自己處於一個熟悉的位置上- 必須隨時作出反應。"
這段話相當符合國務卿的職務內容,但事實上,這是希拉蕊‧克林頓1969年在韋爾斯利學院(Wellesley College's)的畢業典禮上發表的演講詞。而這番話也正是她的人生寫照。
1979年至2001年間,除了兩年的間斷外,希拉蕊‧克林頓一直扮演第一夫人的角色-起先是阿肯色州的第一夫人,其後是美國總統夫人。在她的丈夫結束第二任總統任期後,她投入選戰,成功進入美國參議院,2001年至2009年任紐約州國會參議員。在任期結束前,她參與競選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有意角逐美國總統寶座。2008年11月中旬,在與競爭對手歐巴馬進行一番交涉後,希拉蕊成為美國國務卿。
如今希拉蕊即將離開美國國務院。她在任期內創下紀錄,在擔任美國國務卿的四年內造訪112個國家。日前,她因為腦震蕩出現血栓送醫治療。34年來生活在聚光燈下的希拉蕊,未來將面對一樣她所陌生的事物:寧靜。
比爾‧克林頓在克林頓基金會年度會議上接受訪問時表示:"我建議她好好休養,然後決定自己在未來的人生中想要做些什麼。同時也思考(競選總統)對自己而言,以及對全美國、全世界而言,是否是正確的事……? 如果她認為是對的,那麼就應該去執行。"
理想主義者與現實主義者
希拉蕊傳記共同作者、美國東康涅狄格州立大學政治學教授克拉薩斯(Nicole Krassas)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表示:"任何曾經花時間研究希拉蕊‧克林頓的人都會說,她是希望成為美國總統的人。"
儘管如此,克拉薩斯相信,她的計劃可能已經發生改變。一些人認為,希拉蕊決定參選總統是基於道德責任感-無論是因為她對於社會福利、婦女權益、兒童和教育充滿熱情,或純粹因為她是目前最有勝算的民主黨人。但克拉薩斯則觀察到不同的盤算。
"如果她認為自己無法當選,或有可能在提名或普選時落敗,她便不會投身其中。她是一個非常實際的人,在她的一生中也參與了各種競選活動,足以預估自己是否能勝選。"
克拉薩斯相信,希拉蕊在2008年民主黨黨內總統候選人競爭中敗給歐巴馬的傷口仍隱隱作痛。此外,在她身上還存在另一個問題。
"2016年時她已年屆69歲。麥凱恩(John McCain)和鮑勃‧多爾(Bob Dole)都面臨同樣問題。所以她也將此列入考量。"
"無法競爭"
當民主黨策略家尚在煩惱希拉蕊是否願意角逐公職時,共和黨已經做好迎接強敵的準備。美國國會眾議院前議長金裡奇(Newt Gingrich)在談到克林頓夫婦的政治和募款影響力時警告道:"共和黨沒有能力在這樣的高度上競爭。"
曾經擔任知名共和黨人如史瓦辛格和麥凱恩顧問的麥克‧默菲(Mike Murphy)則認為,金裡奇的一番話過於誇大。他向德國之聲表示:"克林頓女士將會是非常強勁的對手。但是沒有參選人是所向無敵的,我們都知道,她在2008年時輸給了歐巴馬。"
希拉蕊將會如何作出決定?政治學家克拉薩斯認為,未來數周內便能有跡可循。她表示:"如果我們看到她更積極投入社會議題,這可能是她不會參選的訊號。回顧過去她擔任參議員的時間,她所關注的並不是這些議題。"
未來三年裡,希拉蕊的一舉一動都會受到密切關注。然而,無論希拉蕊在從政的歲月中變得多麼理性,她的決定最終可能不會基於簡單的實際問題。
在她的自傳中,她談到自己是如何下定決心跟隨當時的男友克林頓前往阿肯色州;比起華盛頓州,阿肯色州的政治前景有限。希拉蕊在書中寫道:"我選擇聽從我的心,而非我的頭腦。"
年齡最終可能也不是限制因素。22歲的希拉蕊在1969年韋爾斯利學院的畢業致詞時選擇了同窗施萊貝納(Nancy Scheibner)的詩句作為結尾,這段話也能概括她的職業生涯:
"隨時尋找生命極限,
一旦理解
便知
限制已不存在。"
作者:Conor Dillon 編譯:張筠青
責編: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