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中經濟奇跡和國際壓力比較

2007年6月15日

1969年,西德經濟增長7.5%,外貿盈餘不斷上升。在英美法三國的要求下,聯邦德國政府承擔起政治和經濟責任。馬克隨之升值,德國也成了經濟大國。南德意志報的一篇署名評論從以上幾個方面把當年創造經濟奇跡的聯邦德國與今天騰飛的中國做了一番比較。柏林日報談了中國匯率問題。德國之聲摘譯如下。

https://p.dw.com/p/AwyM
新交通構鈕:上海鐵路南站圖片來源: AP

南德意志報在比較後寫道:「但是,聯邦德國與中國的比較也就到此為止。首先是規模完全不同:中國的外貿盈餘今年也許將達到三千億美元,這是任何一個國家沒有達到的最高水準。另外是品質的不同:1969年,聯邦德國是民主國家,擁有可兌換貨幣的市場經濟,而中國仍然處於共產黨獨裁之下,外貿和貨幣都受到控制。與當年的聯邦德國相比,中國需要邁出更大步伐。今天,歐美必須考慮這一點。

「要求中國把貨幣像世界幾大貨幣那樣轉為靈活匯率,未免有些短視。中國的金融體系還很脆弱、不能經受危機衝擊,所以這種極端療法造成的後果難以預料。但兩年來北京對匯率體制進行的邊緣鬆動顯然不夠,正確的做法是一次性大幅升值,接著把人民幣與一籃子多種貨幣掛鉤。歐美應該呼籲中國考慮自己的利益,因為在目前這樣的匯率下,潛在的通貨膨脹在發展,時間越長,消除通膨的費用就越大。

「西方政治家應該避免採用保護主義。即使中國實行符合現實的匯率、嚴格遵守世貿組織規則,中國的外貿盈餘也不可能一夜之間消失。當年德國馬克升值後,德國的出口業也並沒有收縮。那些要求中國對出口進行人為限制的國家,最後將損害自己。」

柏林日報報導說,今年年底,中國的外匯儲備預計將高達一萬六千億美元。就中國貨幣的匯率問題,該報寫道:

「北京不想使自己的貨幣大幅升值,它擔心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價格上升後會失去競爭能力。受損失的首先是紡織工業,其盈餘佔外貿盈餘的四分之三。中國紡織服裝總會預計,人民幣升值一個百分點,紡織行業就要損失11億美元。

「但是,即使北京做出讓步,也絕不能肯定美國將受益於人民幣升值。因為美國消費者雖然樂於購買進口的中國廉價商品,但低廉的價格同時也壓低了美國的通貨膨脹率和利率。也就是說,中國商品降低了美國消費者、企業和國家支付的貸款利息。此外,中國85%的貿易盈餘來自非中國企業的供貨,在中國生產、向美國出售的美國零售業巨頭沃爾瑪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摘自其它德語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歡迎讀者來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