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人該怎樣去發揚「愛國主義」?

2007年10月21日

德國有些批評家把「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劃上等號,它也被自稱愛國的民族主義者作為掩飾其意識形態的盾牌。但最新的社會心理學研究指出,積極的愛國主義和受唾棄的民族主義或沙文主義之間存在天壤之別。

https://p.dw.com/p/BtAd
世界盃期間,德國年輕人終於大膽愛國了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 / dpa

政治學家克羅嫩貝格教授主張德國人應坦然面對和實踐「愛國主義」。他表示,現今的德國政壇和社會已普遍接受開放和理性的「愛國主義」,極右份子在此找不到立足之地。前不久,德意志電台記者Ferdos Forudastan採訪了克羅內貝格教授。

克羅嫩貝格教授認為,德國人對祖國的態度起了根本變化。他說,以德國聯邦軍進駐國外一事為例,若發生在十多年前,肯定會掀起一場席捲全國的政治風暴。導致這一重大轉變的因素之一,當然與德國的統一有關:一種新的民族意識已在東、西兩邊人民間,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共同成長過程中自然形成。他指出,兩德統一使德國人民重新找回了自信和新的國家認同以及愛國心。也就是說,兩德統一與今天德國人的「愛國主義」掛了鉤。

這意味著德國「愛國主義」東山再起了嗎?克羅嫩貝格表示,回想去年德國舉辦世界盃期間,德國舉國騰歡的情景,很難不使人將它與「愛國主義」聯結起來。他認為,世足賽確實是導致德國人產生新的自信和祖國情感的媒介。克羅嫩貝格說:根據過去幾年的觀察,「愛國主義」與「極右主義」其實完全無關。今天的「愛國主義」是有其歷史背景和原由的:它是來自中間人民對國家的一種開放和理性的態度,並已獲得政界和社會的普遍認同。

克羅嫩貝格認為,政治決策者在涉及「愛國主義」的議題上,畏首畏尾多所迴避。去年世界盃期間,德國國旗飄揚國內外的場面,撫慰了戰後德國人民自卑、自責的失落感,發出了積極訊號。然而,這一波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愛國主義浪潮,不但受到執政者的刻意忽略,而且還極力踩了剎車。

克羅嫩貝格指出,國旗並不是「愛國主義」的唯一標誌,聯邦國防軍在境外執行任務,基本上也屬於愛國行為,因為軍人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而踏上征途,為國效力。

若回顧德國近代史,難道不怕上述的「為國效力」,可能引起外國疑慮,讓原本平和而善意的「愛國主義」擦槍走火,變成危險的「民族主義」和具攻擊性的「沙文主義」嗎?尤其有些人確實有這種傾向,而部份外國人也擔心德國會走歷史的回頭路。克羅嫩貝格對此的看法是:「我們必須闡明『愛國主義』的定義和它與『民族主義』、『沙文主義』及『種族主義』的區別。我們不應把與這些名詞有關的現象,與『納粹主義』混為一談。其實『愛國主義』因納粹的濫用而遭到曲解。」

不可否認,對德國人來說「愛國主義」是個沉重而艱澀的詞匯及政治行為。重要的是,人們必須謹記1933到1945年的歷史教訓,不再重蹈覆轍,犯同樣的錯誤。克羅嫩貝格不認為納粹是愛國主義者。他說,對「愛國主義」不可斷章取義,抹煞它所包涵的自由和啟蒙的內涵。「愛國主義」無論從廣義或狹義的角度,都必須是以全民利益為前提所實現的團結合作。他說,「這就是我所瞭解,相信也是受到國際認同的『愛國主義』,更是今天德國人理所當然必須認知的『愛國主義』」。

那麼,一個非愛國主義者是否也能為維護和平、自由、人權、民主、歐洲及國際社會的團結,盡一己之力呢?克羅嫩貝格對此的回答是:「愛國主義」代表的是一種價值觀,一種超越國界的普世價值。無論平民、從政者,還是軍人,都應具有愛國心。「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只有作為一個開放的憲法法治國家,才有生存的基礎。

克羅嫩貝格說:」因此我認為,『愛國主義』的意義重大,德國人應該具有愛國精神,因為沒有它作為支柱,國家將陷入困境。而實現一個自由和現代化憲法法治國家的前提條件是:作為公民,必須身體力行,努力落實憲法條文的規定。這才是我眼中真正『愛國主義』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