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命運將再次由總統決定嗎?
2005年9月19日法律專家呼喚總統
憲法專家約恩.伊普森說:「實際上現在是總統出面的時候了。」他說,聯邦總統有權與各黨進行談話,然後向聯邦議論院建議一名總理候選人,也就是組閣者。
國家法專家沃爾夫拉姆.霍夫林也認為,總統必須就他認為最有可能獲得議會多數票的總理候選人提出建議。他說,從目前的選舉結果中,無論是梅克爾還是施羅德都沒有權力說他(她)是鐵定總理人選。
昨天晚上,梅克爾認為自己是未來總理的理由是,聯盟黨是最大的黨團;而施羅德的理由則是:聯盟黨是由基民盟和基社盟兩個黨構成的,最大的黨是社民黨。霍夫林說:「這兩種說法都沒有憲法上的合理性。」
關鍵在議會裡的多數是否能夠構成
說到底,德國政權的構成,最終決定權在聯邦議院,而不是在總統手裡。如果一黨或兩黨或三黨構成了50%的多數,他們的總理候選人自然會在新的聯邦議院裡獲得半數以上支持。
但是,能夠構成多數的並不一定就是得票最多的那個黨牽頭的。1969年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自民黨忽然倒戈,該黨主席謝爾跟社民黨主席布蘭特一夜密談達成了聯盟協議。結果,當時的總統就向聯邦議院建議,由布蘭特當總理。當時,社民黨並不是德國第一大黨,但與那倒戈的自民黨合在一起,他們構成了議會裡的多數。
也就是說,在一般情況下,總統的權力是建議權。總統一般總是順理成章地推薦形成或組成多數的那個黨或聯盟的總理人選。
在沒有多數的情況下可能出現不到半數的政府
曼海姆的國家法專家沃爾夫-呂迪格爾.申克也認為,在多數黨團無法形成的情況下,「那就應該由總統作出政治決定,向聯邦議院建議一名總理。」
這意味著什麼呢?這就是說:如果最後誰也無法組成超過半數的政府,一個議員不到半數的政黨組合構成的政府理論上也是有可能。當然,原則上是這名由總統建議的總理人選在議會裡獲得過半數議員的支持。
總統還可以決定重新選舉
政治學家於爾根.法爾特爾認為不能排除重新大選的可能性。他提出的假設性前提是:比如梅克爾連續兩次在聯邦議院裡失敗(未得到半數以上支持),而第三次施羅德獲得足夠的支持(包括左派黨議員的支持)重新成為總理。但由於接下來比如說預算方案通不過。於是,施羅德就可以通過一個複雜的程序來強迫進行重新大選。新的大選將可能在明年1月舉行。
柏林的政治學家尼爾斯.迪德裡希也認為可能會重新大選。他的假設簡單得多:由於梅克爾和施羅德都想當總理,他們都將得不到聯邦議院裡過半數的支持。總統便應解散議會,宣佈重新大選。迪德裡希認為,施羅德在昨天這個大選之夜裡的表現,表明他就是努力把事情往這個方向引導著。
當然,在這種情況下,總統又有了發揮權力的機會。
組閣成敗前景淺探
當然德國大多數人認為,出現重新大選或者少數派組閣的前景的可能性很小。也就是說:組閣成功的可能性還是最大的。那麼,究竟哪種組閣最有可能呢?
主要的組閣前景本來有四種:紅紅綠;紅黃綠;黑黃綠;黑紅大聯合。
紅紅綠:拉方丹等反復強調不會跟社民黨合作,他們的議員也不會選施羅德當總理,而社民黨也再三強調,可以跟任何黨談,就是不跟左派黨談。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說:紅紅綠的組閣前景基本上可以排除。
紅黃綠:由於自民黨主席威斯特維勒在選舉之夜表現得非常堅決,堅決排除跟社民黨合作的可能性。所以,大體上也可以排除。
黑紅大聯合:關鍵看施羅德是否能在當總理的問題上讓步。如果真的不讓步,那麼這種可能性也不是很大。
黑黃綠:德國不少人認為,這種可能性較大。尤其是綠黨菲舍爾在選舉之夜的講話實際上已經留了後路。而聯盟黨梅克爾也表示了會跟各黨談。顯然也會跟綠黨談。
當然,只要有一種組閣成功,無論是黑黃綠還是黑紅,聯邦總統的權力又退回到「形式」上去了,即建議這個組合的總理人選。(平心綜述)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http://www.dw-world.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