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德國在華企業:自信又徬徨

ARD
2016年11月29日

隨著中國的經濟保護主義氛圍日益濃厚,德國在華企業的經營也變得越來越困難。根據一項最新調查,雖然德國工業界對中國經濟依舊充滿信心,但很多企業感覺在中國不像以前那樣受歡迎了。

https://p.dw.com/p/2TRjG
Symbolbild Deutschland China Flaggen
圖片來源: Ed Jones/AFP/Getty Images

(德國之聲中文網)德國駐上海商會首席代表波爾(Simone Pohl)說:"我們相信,德國工業界對中國經濟充滿信心。"但她也指出,特別是在涉及到新的投資問題時,德國公司在中國變得克制謹慎起來。

波爾強調說,雖然目前的經濟形勢是最近幾年來最困難的階段之一,但是絕大多數德國企業願意繼續留在中國。她說:"大規模區域性搬遷撤資的說法根本不存在,90%的(德國)企業都沒打算離開中國,因為這個市場實在是太重要了。"

德國商會在華首席代表要如此口氣堅決地對此加以強調,這恰恰顯示出一年前的經濟氣氛究竟有多差。不過現在的情況已經發生很大好轉。多數企業對明年的展望都持樂觀態度。

大約430家德國在華企業參加了問卷調查。70%的受訪企業表示,明年企業業績會保持今年的水準或者超過今年的成績。去年持有樂觀態度的企業比例僅為58%。不同行業對2017年進行前景展望時也會出現一些差別。態度最為樂觀的是汽車企業和與之相關的零配件供應商。而機械製造行業相比之下則顯得略為悲觀。

不過不管哪個行業,明顯可以感受到的是對德國駐華企業來說情況變得更困難,但是整體局勢也正在趨於穩定。德國駐華商會指出,對德國企業而言在中國遇到的最大困難主要包括:"人事問題,這其中包括人工成本的增加和專業人才的缺失。其次就是經濟增長走勢開始趨平,而與此同時中國企業的競爭力越來越強。再者就是中國對網路的嚴控以及對智慧財產權保護的不足也都為德國企業的發展構成阻礙。"

"必須本土化"

China Shanghai PK Alexander Seitz Vize AHK
德國上海商會理事會成員宋寅哲(中)圖片來源: ARD Shanghai

以前在中國組建一條生產線,大規模生產一些廉價商品就可以賺到錢,但現在的情況遠不是如此了。德國上海商會理事會成員宋寅哲(Alexander Seitz)說:"作為德國企業我們必須把產品本地化,並且適應迎合顧客的要求。要做到這幾點的前提是我們在當地得找得到相應的工程師。"

這番話的意思就是,德國企業現在不能只是在中國簡單地生產和銷售產品了,它還必須增加研發這一環節,在這一環節投入大量資金。宋寅哲說汽車工業就是一個例子:"每個與汽車行業沾邊的大型企業都在中國設立了一個本土化的研發中心。想不這樣做也不行。因為在美國和歐洲市場上銷售的產品在這裡不能一對一地拿出來賣。因為無論車身長短還是車廂內部的配置,再或者引擎和驅動裝置都需要按照中國市場的需求做出相應的調整。也就是說,這樣的車不可能從底特律或者沃爾夫斯堡開出來,只能是從上海或者中國其它城市出品。"

在這項針對德國在華企業滿意程度的調查中,有一個關於商業氣氛的問題,三分之一的德國駐華企業都表示他們感覺在中國不像以前那樣受歡迎了。在華經營超過10年的企業中,42%的受訪企業都表示,同以前相比他們感覺現在在中國受歡迎的程度要低。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 [email protected]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

閱讀每日時事通訊,天下大事一覽無余!給 [email protected]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完成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