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是垃圾回收利用的楷模
2015年10月4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推土機將垃圾車倒下的一堆堆生活垃圾鏟到一起,填埋到土坑裡壓實。垃圾散發出的臭氣令人作嘔。之後不久,便有人拿著塑膠袋在垃圾中挑揀他們認為還有用的東西。
這是80年代中期在德國很多城市都可以看到的情形。那時,廢物利用一詞對人們來說還很陌生。但是沒過多久,垃圾填埋場便幾乎無法再容下不斷增多的垃圾。對原料匱乏問題的討論,導致人們轉變了思維。1991年,當時的聯邦政府立法通過了包裝條例。
該條例要求生產廠家必須對其產品包裝全面負責。隨後工業界成立了自己的、被稱為"雙軌制"的垃圾回收和再加工系統。作為可回收利用循環系統象徵的綠色圓形標記被印製在所有加入了該系統的製造商的產品包裝上。
居民將垃圾分類
各種各樣的垃圾回收裝置也應運而生。垃圾箱按色分類。"藍色垃圾桶"收集廢紙,"黃色垃圾桶"回收各種包裝。
居民開始對垃圾進行分類。將用過的玻璃器皿送到公共玻璃收集箱或者收購飲料瓶的商店。
為了鼓勵廢物回收,還特別實行了飲料瓶押金制。送回飲料瓶可退還押金。德國"雙軌制"回收系統(DSD)的費爾(Norbert Völl)說:"公民從一開始就積極參與。"垃圾分類確實已經成為一種全民運動。
但是經濟界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居民的分類缺乏嚴謹。很多居民的垃圾桶內常常是"大雜燴",無法直接進行再加工。
優酪乳盒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優酪乳盒是塑料製品,但是蓋子則是由薄薄的一層錫紙製作。兩者本應進行分類,但是怎麼分揀呢?
最初的方法是工人站在傳送帶旁進行手工分揀,既費時又費力。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已經用紅外線感應器和磁鐵取代人工進行垃圾分揀。如今,越來越先進的計算機程序可以迅速地分揀各種不同的塑料和金屬。
廢物變原料利潤可觀
如今,德國回收的所有塑料垃圾中,有40%按照種類被嚴格分揀。2100萬噸塑料被重新利用加工成再生原料。用新原料生產一噸塑料的費用在1200至1400歐元之間,而用回收廢塑料生產的再生塑料,成本只要500歐元。
與原始的回收垃圾相比,再生原料增值3至4倍。德國也因此產生了一個營業額超過2000億歐元的生意興隆的行業。該行業產值每年增長14%,為大約25萬人創造了就業崗位。定於2016年6月舉行的世界最大規模的垃圾技術博覽會預計將迎來大批訪客。德國的垃圾回收再生原料是熱門的出口產品。亞洲國家進口"德國製造"的再生原料越來越多。30年前開始使用不同顏色的垃圾桶對垃圾進行分類時,人們根本沒有料到會取得今天這樣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