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士兵缺乏參與阿富汗使命的條件
2001年12月12日德國聯邦國防軍在國際間享有很高的聲譽。德國官兵執行境外任務時,不僅對駐扎國的歷史、政情及至語言文化非常瞭解,而且軍紀嚴明,秋毫無犯,因而受到一致好評。參與國際維和使命的德國官兵實際上就是德國的外交使節。
現在,德國聯邦國防軍的男女官兵將被派往阿富汗,制止當地交戰各方的武裝衝突,幫助該國重建家園。依照聯合國維和計劃,可能會要求德方派出600至1000名士兵參加維和部隊。儘管根據德國軍隊當前的狀況,參與這一使命實在是勉為其難,但看來德國方面參與維和使命的決心已定。
眾所周知,1994年七月以來,只要在聯邦議院中能夠達到簡單多數,德國軍隊參加北約轄域之外的行動,包括武裝軍事行動,都是符合基本法規定的。可以肯定地說,德國軍隊參與阿富汗國際維和使命也屬於這類情況。同樣可以確定的是,德國方面肯定會接到出兵請求,也不會對維和使命置之不理。
德國軍隊的配置以防禦為目的
問題在於,德國軍隊並不具備執行這類使命的條件。聯邦國防軍的基本配置是出於防禦目的,出兵境外以及同盟友協同作戰的能力十分有限。因而,有關改革聯邦國防軍的決議必須得到及時有效地落實。聯邦國防軍必須在人員、經費及物資方面得到相應的配備,只有這樣,必要情況下,德國軍隊才有能力向盟友提供幫助。
有鑑於此,綠黨國防問題專家比爾女士提出警告說,不要讓德國士兵陷入「疲於奔命」的境地。現在已經有大約7500名德國士兵在巴爾干、喬治亞等地執行維和使命,或參與國際反恐怖鬥爭。每隔六個月要換防一次,因此實際需要兵員的人數應是這一數字的五倍,他們需要接受必要的培訓,需要休假或是在國內駐防。因為接受過境外特殊軍事訓練的官兵數量有限,許多士兵已經在多個危機地區執行過任務。對士兵來說,這無疑意味著,要承擔更大的責任,要蒙受更大的身心壓力。
德國政府必須重新審核及推進軍隊的機制改革。將那些在巴爾干地區已經身疲力竭的德國士兵派往阿富汗,實在是無濟於事。危機地區民眾所需要的是一支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德國維和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