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utscher Experte über chinesische Staatsfonds
2008年9月5日美國次貸危機以來,中國數家大銀行在海外愈加活躍,投資攻勢頻頻。去年12月,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與美國摩根士丹利達成一項交易,將購買約50億美元摩根士丹利公司發行的到期後須轉為普通股的可轉換股權單位。去年十月,中國中信證券也曾與貝爾斯登銀行簽署協議,相互投資10億美元。不過,在摩根大通收購陷入危機的貝爾斯登後,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放棄了這項計劃。 但中信證券在一份聲明中稱,公司將繼續推動海外業務的發展。
中國開發銀行也積極活躍在國際投資市場,它不僅參加競購德國德勒斯登銀行,還對計劃今秋實現部分私有化的德國鐵路公司表現出興趣。在競購德勒斯登銀行的角逐中,中國開發銀行不僅出價更高,還準備以現金支付。不過,最終則是德國商業銀行贏得了德勒斯登銀行的收購權。
德國第一大銀行德意志銀行經濟學家斯蒂芬‧迪克表示:"可以看到,從2006年以來,來自中國的銀行,不僅是中國開發銀行,還有其它的中國銀行在海外都更為活躍,通常他們只是購買外國銀行的少量股份,中國工商銀行很活躍,中國開發銀行也一樣。當然和中國開發銀行碰到的情況一樣,他們在所涉及到的外國銀行的所在國都遇到了政治阻力:人們有些擔心,這些新的,資金較雄厚的投資者會獲得本國重要的工業企業和銀行的股份。"
在目前的市值排行榜上,有三家中國的銀行躋身前10名。從去年7月以來,中國工商銀行的市值就居全球第一,中國建設銀行則排名第二。中國銀行也取得了第五的名次,排在花旗銀行和美利堅銀行之後。
經濟學家斯蒂芬‧迪克對中國各家大型銀行和金融集團目前加強海外運作的背景分析說:"在我看來,這是兩三個因素共同產生了作用。一是中國從2005年開始的對銀行領域的改革使中國的銀行實力得到加強,包括重新注入資金,清理呆賬等等。同時,外國投資者對中國的銀行興趣也大大增加。另一方面,中國的銀行認為,目前一些外國銀行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受到削弱,正好為他們提供了加入博弈的時機。不過,它們大多數情況只是購買少量股份,而不是完全收購或者成為大股東。一般來講,我將其定位為金融投資,這些銀行試圖作為投資者出現,並且在那裡獲得盈利。"
不過,斯蒂芬‧迪克也指出儘管2005,06年以來中國銀行領域改革取得顯著成效,但是問題也依然存在:"比如中國農業銀行就依然面臨資金不足,呆壞賬比例高的問題,另外農村信用合作社也亟待改革。此外,中國的銀監會是否樂見幾家大銀行向海外發展也是一個問題。因為,像投資貝爾斯登和花旗銀行的計劃就沒有得到中國銀監會的同意。"
中國的國家基金以及國有銀行的財富相當大的部分建立在持有美國國債的基礎上。中國的外匯儲備已達約1.68兆美元,主要投資於美國的國債。如何減少國際金融市場的動蕩對中國的衝擊無疑是中國銀行業面臨的重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