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社會:變化之中的家庭概念
2004年5月14日每年的5月15日是國際家庭日,舉杯同慶之前,讓我們先來看看德國Sonnen一家人的居家場面:
Sonnen家很吵,小孩子哭、大孩子鬧,積木散得遍地都是,鍋碗瓢盆叮當作響。Niklas、Mark、 Elias、 Fabian四個孩子正為誰該佈置餐桌而吵得不可開交,直到母親Judith Sonnen聞聲趕到,中止了這場爭端。
35歲的Judith和丈夫Christoph養育著4個孩子、2隻兔子、2只小鳥--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家庭,他們住在科隆附近的一幢小房子裡,樓下住著祖父母,在他們忙不過來的時候幫一把手。
Judith說:「大約8年前,我就制定了這種家庭規劃。我自己就出生於一個熱鬧的大家庭,兄弟姊妹共有四人。在我看來,一個沒有孩子的家是空的。我們在物質上沒有過高要求,也不注重渡假、旅遊、事業等虛幻的東西。有了孩子,就有了溫暖和愛,當然,我們必須付出精力和時間,還要留給自己一定自由的空間。」
在如今的德國社會,象Sonnen家這樣的例子實在少之又少。大約100年前,孩子是父母的醫療及養老保險,但隨著社會體系的不斷發展健全,家庭模式越來越走向小規模、多樣化。非婚同居、同性戀伴侶領養子女、單身母親,這些早已不是新鮮名詞。
33歲的Susanne Westphal生活在一個所謂的「拼湊家庭」裡--她與前任及現任男友各有一個孩子。雖然他們也時常在一起生活,卻各自擁有屬於自己的公寓。Susanne認為,這是一石二鳥的做法,自我發展和家庭溫暖兼而有之。
Susanne說:「現代人生活的流動性越來越強。今天我們不會再為同一家公司工作二、三十多年,而是不斷更換就職單位、甚至城市,夫妻也往往不能白頭偕老,這些都為生活增添了不確定因素。現代社會越來越個體化,人們越來越強調自我。」
正是因為自我意識的加強,德國人開始拒絕生孩子,省下時間及金錢留給自己享用。42歲的Susie Reinhardt是「沒有孩子的女人生活」一書的作者,她堅信,豐滿的人生不需要用兒女來填充。
Susie說:「我從沒想過當母親,事實上,我的許多人生計劃都與生兒育女相衝突。比如說,我經常旅遊,為一支搖滾樂隊彈了6年吉它,出過4張唱片,經常舉行巡迴演出。現在我是一名自由記者,與一位男子已經有了12年的固定伴侶關係。但是,我們並不在一起生活,也不打算要小孩,因為我們都感覺自己目前的生活已經足夠充實、足夠豐富多彩了。」
但是,要事業不要孩子的做法畢竟不是完美無缺。很多德國人認為,拒絕孩子是一種自私的行為。多年以來,社會學博士Andreas Lange一直在研究德國家庭構成的變化及其後果。
Lange博士說:「孩子越來越少,家庭越來越小,老年化現象嚴重,社會發展出現了斷層。最惡劣的後果是,養老保險、社會保險體制受到威脅,因為越來越多的老人要靠越來越少的年輕人養活。」
對此,Judith Sonnen認為:「社會應該給女性提供一種可能,使得她們能夠同時顧全事業和子女。」法國在這方面似乎為德國做出了榜樣:那裡的幼兒園更多,全天候學校比比皆是,國家也為撫育子女提供一定的資助。Judith說:「如果德國也能這樣的話,我將立刻重返我原先的工作崗位,做一名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