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經濟不景氣 導致社會歧視上升
2004年12月3日德國社會出現了裂痕,不止一道裂痕。它出現在德國人與外國人之間,窮人與富人之間,也出現在德國西部和東部居民之間,基督教徒與穆斯林之間。比勒費爾德社會學家的這項調查應當對所有人敲響警鐘。在德國,排外,反猶,排斥其它宗教,歧視流浪者,同性戀的現象在增加,所有人都應該嚴肅對待這些問題,而不是僅僅把它作為一個暫時現象。
以下兩個數字足以說明問題的嚴重性。36%受調查的德國人表示,如果德國的就業崗位不足,那麼,外國人就應當回自己的國家去。一半以上的受調查者認為,以色列對待巴勒斯坦人的政策可以和納粹政權對待猶太人的政策相提並論。多次調查表示,上述兩個數據不是偶然的。社會學家們的報告表明,從2002年第一次進行調查到現在,各種形式的仇視現象在增加。
這同時也意味著,所有反對排外和歧視的號召,宣傳都沒有起到明顯的效果。德國聯邦議院主席蒂爾森曾提出過這樣的問題,是不是德國的民主只是經濟穩定時期才有的「好天氣下的民主」。看來,我們只能回答是。事實是,三分之二認為德國的外國人比例太大的受調查者都把自己歸為政治上的中間派。也就是說,排外主義在德國社會中很有市場,特別是在外國人比德國西部少得多的德東地區。
聯邦議院主席蒂爾森表示,這些有排外傾向的人很多並不是自己有過和外國人打交道的經驗,而是從電視和小報新聞中看到了一些表面的東西。這一切的確是事實,但是卻很難能夠改變。因為,這樣的報導還會繼續出現在電視和小報上。重要的是,象聯邦議院主席這樣的審慎的德國政治家們應當一次又一次地發出呼籲,應該對各種文化和宗教如何共處的問題發起一場沒有任何偏見的,真誠的討論。
但有幾點是明確的:在德國,各種文化和宗教和平共處應當也必須以德國憲法為基礎。穆斯林中較為普遍的逼婚,婦女從屬男人的觀念是和德國憲法格格不入的。他們必須認識到,德國這一民主國家的社會模式就是依據憲法,這對所有生活在這裡的人都具有效力。
比勒費爾德社會學家的調查結果令人震驚,它清楚地向人們表明,各種仇視缺少的就是公正兩字。在一個失業人口超過500萬的國家,公正就顯得更加缺乏。這也是該調查的一項重要結果。在一個貧富越來越懸殊,越來越多人不能參與經濟和文化生活的社會裡,排外,歧視弱小群體這樣的現象就會蔓延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