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中國沒法被唱衰
2023年10月14日(德國之聲中文網)瑞士《新蘇黎世報》以"中國陷入危機,但是中共統治依然不受挑戰"為題,刊發評論指出,中國經濟降溫,讓許多觀察人士都認為,中共與民眾之間"政治自由換經濟繁榮"的默契瀕臨破裂,但是習近平的執政根基其實要穩固得多。
"在中國以外,越來越多的人以為,中國已經越過了巔峰,即將進入衰落期。但是這樣的論斷為時過早。首先,這個國家遠遠沒有面臨經濟崩潰。中國既沒有陷入衰退也沒有陷入金融危機,它只不過是遇到了增速放緩而已。其次,中國的政治體系也沒有瀕臨衰敗。誠然,沒有任何一個政權能永遠掌權,但是中共卻已經執政了七十多年。它既能經受增速放緩的考驗,也能度過信任危機。中共的權力根基是穩固的,這個專制政權的韌性來自於一個革命政黨的建黨初衷、改變適應的能力、無可爭議的績效能力、成熟的鎮壓體系。"
作者接著指出,中共已經在文革後有過一次自我糾錯、改弦更張的經歷,其改革開放政策成功地讓中國成為了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塑造了數億中產階級。而中共歷史上多次政治運動的經驗,也讓北京有足夠能力來確保改革開放不促成政治更迭,反而進一步鞏固權力根基。而中國在監控民眾的技術方面取得突飛猛進的進展,正在讓北京成為"高科技完美獨裁":民眾擁有很大程度的自由,但是也受到很大的限制;鎮壓機器的運作方式也並非總是粗暴,而經常以溫和精確的方式運轉。
"習近平當政後,中共面臨更多的挑戰,所以他削減了自由、遲滯了改革,轉而加強安全機關。這樣的做法肯定傷害到了經濟。眼下的經濟降溫不僅僅歸咎於經濟結構問題,也要歸咎於習近平的上述做法。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共就失去了改變適應的能力。畢竟,習近平去年就出人意料地讓防疫政策急劇轉向。"
"中國正面臨巨大的經濟困難。房地產市場陷入危機,青年失業率高企,地方政府負債率居高不下,這都構成了政治風險。但是就此認為中國陷入衰退,則言過其實。自從千禧年之後,中國衰敗論反復出現在國際輿論中,但也每每北證明是錯誤的。現在,伴隨著中國經濟危機,這種論調以'中國巔峰已過'的形式捲土重來。這種論調隱含著一種滿足感,是一種奇怪的一廂情願。要是中國失敗了,將產生嚴重的全球後果。更加明智的做法應該是:不要押注於中國的衰敗,我們必須繼續認為中國會保持強大。"
維也納出版的《信使報》以"美中對抗,歐洲在哪裡?"為題,刊發由奧地利商會前主席Christoph Leitl撰寫的客席評論。文章指出,如今的美國只能減緩中國的發展速度,但是已經無法徹底遏制中國崛起,因此今後的世界不可能是單極的。中國試圖改寫由美國主導的現行國際規則,必然導致一系列衝突,而歐洲在其中能夠扮演的角色則十分微妙。
"就在不久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說,只有美國和中國能夠決定世界今後的命運。那麼,歐洲又能做些什麼呢?歐洲又必須做些什麼?歐洲可以在美國治理模式與中國治理模式之外提出自己的模式。歐洲必須明確提出將個體績效與社會責任相結合的生態社會市場經濟,歐洲必須證明自己有能力走在創新的最前沿,證明自己有能力解決好移民、氣候危機、人工智慧等全球性的挑戰,還必須找到全球夥伴關係的新規則。"
"所以,歐洲必須成為多極世界的共同塑造者,擁有自己的倡議、行動領域,並且具備讓全球所有地區組成全新共同體的理念。只有這樣,我們歐洲人才能取得成功。"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