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中國的新病與舊疾
2015年7月21日(德國之聲中文網)"國家統計局公佈了7%的經濟增速,然而股市繼續延續數周以來的下行趨勢--這一幕只會在中國出現",《南德意志報》7月21日的一篇題為"陳年舊疾"的文章在開頭這樣寫道。中國股市的發展已經與實體經濟脫鉤,儘管如此,近來的股指跳水仍然可能給領導層帶來威脅。
文章寫道,近3年前,習李上台,他們很快確定,"他們想要而且恐怕必須從經濟上改變中國"。很多人都知道,中國經濟應該變得更環保、更創新,然而轉型的同時必須保持經濟的發展,畢竟"中共的成功主要是基於領導層與民眾之間自六四以來的一項不成文契約:你們(民眾)別管政治,我們保證經濟繁榮發展"。
然而將改革與發展結合起來,非常難。文章以中國銀行業為例,說了算的四大國有銀行一般將貸款批給有國家兜底的大型國有企業,早就成為中國經濟脊樑的中、小企業在這方面明顯吃虧。"兩年來,習李二人一直試圖打破國有銀行的壟斷地位,卻徒勞無果。然而股市以及股市上中國儲戶的錢,似乎為問題提供瞭解決方案。"
文章寫道,對於民眾而言,股市和樓市是中國為數不多能夠盈利的投資理財渠道。興旺的資本市場盤活了存量資金,幫助中小企業"供血"。"然而如今,股市冒險之旅似乎嘎然而止。改革也面臨同樣命運嗎?"
"總理李克強近來總將'新常態'掛在嘴邊……表示相比較強調速度,中國更應該重視發展的品質,這是有來由的。"文章表示,在過去,中國領導層總是人工維持高增速,大量資金流入修建高鐵、新機場等基建項目中。這導致了地方政府以及很多國有企業負債纍纍。
"慢慢地,已經有一批企業在股市(下滑時)體會到了寒意。汽車製造業開始抱怨利潤下降。如果繼續這樣發展,中國內需將明顯受到牽累。這樣一來,就只有國家投資才能繼續維持經濟增長。因此在習近平和李克強前不久宣佈在基建方面新投資超過一兆欧元時,幾乎沒人感到驚訝。陳年舊疾又顯現了。必要的改革再次被推遲了。"
中國經濟增長乏力
《法蘭克福匯報》7月20日的一篇文章表示,德國央行為中國等新興國家的經濟結構問題感到擔憂,認為這影響了這些國家的經濟增速。
在德國央行的經濟學家們看來,中國目前面臨巨大風險。"中國在過去20年發展如此之快,是得益於人口從效率低下的農業向城市、向城裡新工廠的遷移,生產力因此顯著增長。德國央行報告寫道:如今可利用的農村勞動力儲備告竭,更重要的是工業生產力進步停滯。與此同時,此前結構改革的積極影響殆盡。"
文章寫道,中國經濟在數年來一直缺乏由國有企業結構改革、私有化等措施帶來的新動力。德國央行報告表示,通過極高的投資率給予經濟增長動力越來越值得質疑。不良投資很多,鋼鐵、水泥業存在嚴重產能過剩,樓市方面也存在投資過剩問題。而由於中國勞動力成本顯著上升,海外直接投資逐漸下降。
此外,德國央行對中國人口結構問題也提出警告,表示獨生子女政策導致了勞動市場的人力不足。"在德國央行看來,中國只有開始改革、允許更多市場競爭,才能再提高經濟增長。然而中國領導層提出的經濟結構改革卻仍然進展遲緩。"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