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依法行善與「微信改變生活」

王凡
2016年10月8日

在今日德語媒體中,《新蘇黎世報》分析了中國富豪為何很少主動行善的原因,稱當局如今出台法令,強制富豪們「博愛」;《明鏡周刊》則表示,萬能的微信讓八億中國人的生活發生了革命性改變。

https://p.dw.com/p/2R2UZ
China Rotes Kreuz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多年來,中國經濟迅猛發展,很多人發家致富。然而這些新富豪很少有意識,致力於公益事業",《新蘇黎世報》一篇題為"依法博愛"的文章在開頭寫道。文章表示,英國"慈善援助基金會"的數據顯示,在145個國家中,中國人的捐助意願排名倒數第二。

"通過其調查結果,'慈善援助基金會'在中國的一個傷口上撒了鹽:中國至今沒有公民社會。在多個世紀裡,國家當權者都高高在上……,讓這裡從未形成公共福利意識。……在新中國建立後,毛澤東及其追隨者也注意,避免在黨和民眾之間出現基金會、教會這樣的民間社會團體。"

文章援引"慈善援助基金會"方面稱,"所有幾十年來處於極權政體下的社會體系,在這個捐助意願排名中表現地都不好,而傷口癒合、形成公民社會需要時間,鑑於中國社會廣袤、複雜,這個過程比其他國家更艱難"。

此外,過去數年裡紅十字會等的醜聞,以及中國媒體關於乞丐騙錢等內容的報導,也打擊了中國人對慈善的信心。

作者隨後筆鋒一轉寫道:"中國政府深知,在一個富裕社會中,一個廣泛的民眾階層在財政和行動上的支持,有助於解決貧困、教育、環保等大問題。"

今年9月1日起,中國《慈善法》生效。"基於該法,如今慈善組織收集善款、富裕的中國人建立基金會,有了一個法律框架。"

WeChat Logo

微信是怎樣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

"這一天從收到來自大洋彼岸的好消息開始:一名加拿大女子從網上購買了一包藏紅花,幾秒鐘後,坐在早餐桌前的蘇小娟(音)的手機就振動起來。她點了手機上的綠色圖標……",進入的是經典微信頁面。這是最新一期《明鏡周刊》一篇題為"完全社群網站"(Das totale Netzwerk)的文章開頭。

"蘇小娟打開新訊息:那位購買藏紅花的渥太華女子把錢通過微信打過來了,1250元,……直接可以用",作者描述了微信用戶蘇小娟的一天,並指出:"微信改變了中國人的生活"。

"通過微信,中國人結識新朋友、購物、匯款、查帳、訂旅遊行程、約看醫生或者修理工、叫午餐外賣或者計程車、交流訊息。西方用戶使用簡訊、電郵、Skpye、Facebook、Instagram、WhatsApp、亞馬遜、手機銀行和推特,而中國人一個微信就全部解決了。"此外,作者也談到了微信朋友圈和建立群組功能的格外強大。

文章在最後寫道,鑑於微信不同於開放的微博,可以建立私密的社交空間,"一些維權人士和社會活動人士一開始抱有希望,可以避過國家審查。事實上,微信給予用戶的只是暫時的時間差--發現私密的微信群,審查部門常常需要時間。"

"不過到了最後,國家還是想拿什麼訊息,就拿什麼訊息。"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