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歐洲企業的中國風險
2021年4月13日(德國之聲中文網)「2021年春季可以看作是歐盟和中國關係的轉折點。這是1989年天安門事件以來,歐盟首次就人權問題制裁中國。」 《商報》本周一(4月12日)發表的一篇文章開頭這樣寫道。歐盟採取制裁後,中國立即以兩倍的制裁進行報復:「彷彿這種對抗還不夠,中共策劃了一場針對西方公司的全面拉鋸戰,這些企業都宣佈不會購買新疆棉。(北京)的明確訊息:「如果你不站在我這方,就是在針對我們。「
作者Dana Heide指出,北京對歐洲新的強硬態度,使得歐洲企業面臨著不可估量的政治風險。與此同時,北京高層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堅定地認為,在中國發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內政,即使涉及違反國際法或侵犯人權,中國領導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自信。歷經七年艱難談判的《歐中投資協議》也前景未卜: 「外交官和商界人士都很疑惑:中國政府是否認為歐盟會一再忍氣吞聲?難道不明白歐洲議會可能不會批准《歐中投資協議》嗎?還是說,北京也許根本就全然不在乎?」
題目為「中國風險對企業來說愈發難以估量」(Das China-Risiko wird für Unternehmen immer unkalkulierbarer)的文章指出,對在華國際企業來說,下一個不可估量的風險已在眼前:北京2022年冬奧會。「如果有一個贊助商不小心說錯話,惹北京不高興怎麼辦?在最壞的情況下,公司已經支付了數百萬美元的贊助協議,但最終卻在中國電視上商標卻被打上馬賽克。或者,如果美國真的決定抵制冬奧會怎麼辦? 所有這些事態發展的結果是什麼?時代已經變了。儘管中國的增長速度很誘人,但中國不再是一個可以既能利潤豐厚,而風險相對可控的市場。」
作者認為,投資者和企業們必須適應這一新的現實。他們必須思考,是否要將在三分之一以上的銷售額放在這個越來越難以預測的市場上:「他們也必須反思,是否要依賴一個未來會越來越要求外國公司表忠心的一個政府。」
《南德意志報》的一篇評論則把目光轉向南中國海:「中國是一個日益強大的軍事強國,像菲律賓這樣的貧窮國家根本無力對抗。若南海因島礁或捕魚而導致緊張局勢進一步升級,馬尼拉如果沒有美國的援助,根本無力遏制咄咄逼人的鄰國。」
題目為「中國要的是權力」(China will die Macht)的文章指出,正因如此,儘管可能並不喜歡美國,菲律賓總統杜特蒂也會選擇向華盛頓靠攏:「兩國不顧新冠疫情舉行的聯合軍演,可能是邁向和諧關係的第一步。」
同時,中國也不可能願意做出重大妥協:「這個亞洲超級大國通過建造人工島來製造事實。北京常常違反國際海洋法,向鄰國挑釁。」對海牙仲裁始終置之不理。中國正在一步步向前進,想成為後院的掌權者:「美國或許可以通過派遣軍艦暫緩局面,但華盛頓將無力扭轉乾坤。」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