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歐洲能源轉型,中國是大贏家?
2022年3月22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想想看,歐洲沒有辦法生產自己的燃油、采暖油、化工油。歐洲大陸沒有足夠的煉油能力,無法從進口原油中生產出急需的能源,無法確保最低水準的供應。在能源轉型的關鍵原材料上面,歐洲或會更加依賴中國,比如今對俄羅斯天然氣和石油的依賴程度還要高。」德國《商報》本周二(3月22日)發表的一篇評論開頭做出這樣的假設。作者Jakob Blume接著寫道:「這是一個假設的例子,但這可能將成為歐洲的未來。」
如果政商兩界認真考慮能源轉型,他們必須現在就要商談夥伴關係並進行投資,以確保原材料的供應。「能源轉型是許多人的希望。太陽能和風電可以減少對化石燃料及其非民主出口國的依賴。但小心希望成為泡影。風力渦輪機、太陽能設備和電動汽車都要吞噬大量的工業金屬,這些礦藏的分佈有時甚至比石油和天然氣更為集中。」
「最好的例子是稀土。沒有它們,任何風力渦輪機都玩不轉。中國的稀土蘊藏量幾乎佔世界的60%。更重要的是淬煉過程,也就是稀土的加工,使其達到風力渦輪機生產商可以使用的程度。中國在這裡的市場份額為80%。」
還有鋰,乍一看,供應安全似乎沒有問題,主要出口商是北約成員國澳洲和加拿大「但如果深究就會發現,大部分鋰金屬都被運往中國進行重要的加工。」
題目為「戰略格局」(Strategische Dimension)的文章指出:「歐洲對本身資源匱乏幾乎無能為力。然而政治家和商界可以採取預防措施,避免其他國家用此作為地緣政治談判的籌碼。比如採取鼓勵舉措,增加鋰、鈷或稀土等關鍵原材料的加工能力,公司也要與盡可能多的夥伴簽訂供應協議。」
文章最後指出,中國也已經囤積了很長時間的金屬資源:「如果認為對鋰和其他物質的依賴有一天不會成為地緣政治的槓桿,那就太天真和大意了。」
「早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前,中國就對糧食安全感到擔憂,根據路透社,中國農業部長唐仁健在3月5日表示,中國今年冬季小麥作物收成情況,可能是史上最糟。」 德國《柏林報》本周二發表的一篇報導開頭寫道。文章指出:「對中國來說,為國民提供足夠的食物是最優先的政治目標之一。即使是中共反對者也表示,當局已成功有效地減少了貧困和飢餓。但隨著烏克蘭戰爭的爆發,重要的糧食供應鏈被中斷了,來自烏克蘭的供應因為戰爭和俄羅斯對黑海的封鎖停滯,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的供應因為制裁被叫停。世界小麥出口量中,29%都來自俄羅斯和烏克蘭。現今,小麥、玉米和大麥都出不了烏克蘭的國門。」
作者Michael Maier寫道:「因此,糧食和化肥的價格正在飛漲。自上個月俄羅斯發動入侵以來小麥價格已上漲了21%,大麥上漲了33%,多種化肥上漲了40%。糧食、化肥、石油、天然氣,甚至鋁、鎳和鈀等金屬的價格也在飆升,導致生產、運輸和終端產品更加昂貴。這場戰爭發生在全球糧食形勢嚴峻之時。新冠疫情、貿易限制、高能源成本以及最近的乾旱、洪水和火災導致的供應鏈問題給全球農業帶來重擊。經濟學家、援助組織和政府官員都發出警告:一場全球性的飢荒正在逼近。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是一種催化劑,將使已經緊張的局勢更加惡化。」
標題為「全球糧食爭奪戰」(Weltweiter Wettlauf um Lebensmittel)的文章寫道:「一場爭奪食物供應的競賽已經展開。中國計劃大幅增加采買。印度食品部長潘迪(Sudhanshu Pandey)表示,對食品的需求增加了兩倍。印度通常只出口少量的小麥。李克強表示,中國今年將確保包括糧食在內的重要農產品的供應。」
文章寫道:「在全球供應緊張的情況下,中國政府和其他國家的屯糧計劃將導致糧食價格進一步上漲。根據美國政府數據,2月份該國食品價格已經比去年同期增長了8.6%,成為40年來的最大增幅。經濟學家預計,俄烏戰爭將推動價格進一步上漲。而那些較貧窮的國家受到的影響尤其大。亞美尼亞、蒙古、哈薩克斯坦和厄利垂亞的进口小麥幾乎全部來自俄羅斯和烏克蘭,現在不得不尋找新的供應國。同時還要面對其他有著同樣問題的買家,包括土耳其、埃及、孟加拉國和伊朗,這些國家小麥總進口額中,俄烏小麥佔比均為60%以上。」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