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絕境中反擊中國

任琛(摘編)
2019年1月12日

代表德國工業界利益、一向對中國態度暖昧的德國工業聯合會(BDI)突然改變話鋒,對中國發起犀利的批評。在德國媒體看來,這是身處絕境的一次大反擊。

https://p.dw.com/p/3BRjT
BDI - Bundeskanzlerin Angela Merkel
德國總理梅克爾經常是工業聯合會的座上賓(資料圖片)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南德意志報》於本周末發表了題為"胡蘿蔔還是大棒"的文章,關注德國聯邦工業聯合會(BDI)最新表明的對華立場以及和德國工商大會(DIHK)不同立場。在引言中指出"在與中國打交道方面,德國工業界並沒有統一的立場。"

文章在開頭寫道:"德國聯邦工業聯合會並不是以作風犀利而出名的。因為它自己也先得在旗下的40個會員協會裡找到平衡點,才能確定立場。左右逢源對於該聯合會來說是門必須掌握的手藝。"

"所以現在工業聯合會能拿出這樣的氣魄來說中國的事情,就更讓人驚訝了。本周四,聯合會發表了一份準備了數月的原則性文件,標題是:'夥伴還是制度性競爭對手?我們如何面對中國由政府掌控的國民經濟?'它給出的回答也毫不含糊。一個存在於歐洲自由、社會市場經濟和'中國國家主導型經濟'的'制度性競爭'已經展開。現在需要一個強大、統一的歐洲,團結其它的市場經濟體,維護'針對中國的共同利益',其實也可以說:抵制中國。"

DIHK- Volker Treier
德國工商大會(DIHK)對外經濟事務負責人特萊爾(Volker Treier)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R. Jensen

通過貿易促改革?

作者隨後也指出:"不是所有德國工業企業都秉持這種強硬立場--也不是所有的企業協會,比如說德國工商大會(DIHK)。大會董事層去年11月份通過了一份內部策略文件。僅標題就說明了它的立場:'中國在世界上的新角色--利用好這一機會。'……大會(DIHK)對外經濟事務負責人特萊爾(Volker Treier)表示'通過貿易促改革'這個基本原則依然有效。"

但隨後作者指出:"在過去的幾年裡,許多事情都發生了變化。德國工業界突然需要面對來自中國的競爭,而這些競爭者有一部分是在政府的支持下登陸歐洲。同時,還沒有進入中國的德國企業,處境也變得愈發艱難。"

"當熱情無視現實"

 針對德國工業聯合會最新針對中國的強硬表態。德國《商報》也發表了題為"當熱情無視現實"(Wenn Euphorie dem Realismus weicht)的頭版文章,指出:"中國的形象已經有所變化。看清這個經濟大國現在就更有必要。"

作者在文章的開頭寫道:"不少德國工業領域的增長是在中國實現的。如果沒有中國中產階級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德國汽車工業的日子就會很不好過。化工、機械製造以及達克斯的中型企業多年來在中國大舉投資,並在那裡獲得了豐厚的利潤。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來到德國。他們向企業注入大量資金,以能幫助其更好的進入中國市場為誘餌。德中經濟夥伴關係幾年來都被盛贊為成功典範。"

逼入絕境

作者隨後話鋒一轉寫道:"但是這種美好只是假象。德國聯邦工業聯合會現在意識到了這一點。它開始拋出一系列和中國有關的批判性問題。這是新現象。"

作者認為:"這聯合會現在進入了未知之地。對自由市場經濟的認可其實是德國聯邦工業聯合會的DNA。如果現在連它都要求政府行動起來,提防境外投資者,那真是被逼到了絕境;到目前為止,德國經濟界為了避免中國人不友好的反應,一直態度曖昧,堅決高舉自由貿易的旗幟。這種做法雖然很有原則,但確是幼稚和錯誤的。現在終於開始大舉反思了--也許還來得及。"

隨後作者分析了德國工業聯合現在做出強硬表態的原因,寫道:"這不是歐洲、德國和中國之間無足輕重的相互指責。更多與未來幾十年如何分享增長和繁榮有關。中國雄心勃勃的要在多個關鍵工業領域成為技術上的領導者。不惜用一切強硬手段。"

文章隨後關注部分中國企業在國家利益的驅動下,在歐洲大舉投資的現象指出:"多少年來,沒有人向這些中國企業提出疑問。從奧格斯堡的機器人製造商庫卡易主才開始。隨後就是愛斯強(Aixtron)、萊菲爾德(Leifeld)和"50赫茲"公司(50Hertz)。從這以後,發生了許多事情。德國的政治層已經醒來、遠比經濟界早了許多。"

文章在結尾重申了維護市場經濟自由度的重要性,寫道:"開放市場的價值再怎麼加以重視都不為過。但是,我們無法保護這些開放的市場不受對手的侵犯,尤其是在這些對手只按照自定規則參與游戲的情況下。"

摘譯自其它媒體,不代表德國之聲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