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面對香港 梅克爾會否背叛價值觀?
2019年9月5日(德國之聲中文網) 柏林出版的《世界報》以"香港的階段性勝利"為題,刊發評論指出,林鄭月娥做出的部分讓步表明,香港示威者的勇氣多少還是能夠得到一些回報。
"但是,這場示威遠遠超出了《逃犯條例》的范疇。爭議法案只是一枚火花,再度點燃了針對北京不斷試圖干預的怒火。……那麼多個星期,港府一點都沒有讓步的跡象,現在,特首卻突然宣佈撤回法案,這不過就是一個策略性的步驟而已。港府試圖讓局勢重歸平靜,通過對民眾做出相對小幅的讓步,來讓國際輿論不要再持續聚焦香港。更棘手的是:中共政權過去的行為已經表明,它根本不需要法律就能讓不受歡迎的香港人消聲。2015年,在沒有《逃犯條例》支持的情況下,中國綁架了5名香港書商,他們出版不利於北京的書刊。"
"但是,不管怎樣,收回法案還是表明,只要香港人運用他們的言論自由權利,就能夠成功削弱企圖限制港人自由的人的力量。"
《法蘭克福匯報》以"太少、太晚"為題,刊發短評認為,要是林鄭月娥幾周前宣佈撤回爭議法案,效果會好得多;拖到現在,港府的讓步就顯得實在太小,因為港人真正關心的是"一國兩制"原則。
"在過去幾周裡,越來越多的人懷疑,中國是否會在2047年6月30日之前恪守'一國兩制'之承諾。北京的舉措,已經給香港造成了巨大的損害,而且不僅限於經濟層面。中央政府至今還不敢撕破臉皮派兵進入香港,這對於示威者而言,不過是聊以慰籍。"
杜塞道夫出版的《萊茵郵報》以"香港民主派挑戰北京"為題,刊發評論指出,面臨專制政權威脅的香港示威者正在為捍衛僅存的自由權利而抗爭,西方不能拋棄他們。
"香港示威者現在絕對不能以為自己就安全了。北京總是從長計議,只要有機會,當權者就會祭出重拳。屆時,香港的言論自由、示威自由都有可能被一並撤銷。因此,勇敢的香港示威者們現在需要西方的支持。西方國家可以保障,在中國不僅僅只有一黨專政這一條路。"
"德國總理梅克爾此次前往中國,面臨的是一個棘手的任務。她必須要為中美貿易戰進行調停;但是,如果她不能同時也為香港的民主派人士發聲,就相當於出賣了西方價值觀。"
漢堡出版的《圖片報》以"梅克爾總理,請幫幫他們!"為題,刊發短評指出,德國總理很樂意在國際舞台上展現其"自由世界的領袖"之形象,但是偏偏面對那些為了更美好的未來而抗爭的香港人,梅克爾對他們的呼救視而不見。
"年輕的香港自由戰士們現在需要的不是什麼演講,而是真正的團結。如果德國總理不想去香港會晤示威者,那她也至少應當在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時明確談及這個問題。拒絕暴力!柏林牆倒塌30周年之際,梅克爾必須展現出這一姿態,從而讓世界真正能聽到她的聲音。"
柏林出版的《日報》以"寧可少一些中國生意"為題,刊發頭版社論指出,梅克爾總理應該敢於拿德國企業的商業利益在香港議題上冒險,長遠來看,這種冒險興許還能減輕德國經濟對中國的依賴性。
"和以往一樣,梅克爾的第12次訪華依然帶著一個龐大的經濟代表團。難道,梅克爾就因此不應該要求北京遵守具有國際法效力的條約?她會不會壓根不談香港問題?難道香港的民主還不夠重要、不值得讓德國政府拿德中經貿關係去冒險?畢竟,中國現在是德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
"中共當局現在究竟是否還願意聽梅克爾的意見?現在這確實是一個疑問。很有可能是根本不願意。中國仰視西方、將德國當作無可替代之夥伴的年代已經過去了。如今的中國將自己視作世界強國,不會接受任何外國的指摘。"
"儘管如此,德國現在依然應該轉變思路,不僅僅是德國政府,也包括德國企業界。中國不再只是購買欲強盛、人畜無害的貿易夥伴。在習近平治下,中國正在強硬地追求其利益。習近平毫不掩飾其目標:共產黨治下的'中國優先'。"
"北京已經要求香港國泰航空解僱其同情示威者的員工。由此,中共政權再次表明,它隨時會對企業施加政治壓力。這種壓力,又憑什麼不會很快也波及德國企業呢?"
"現在,梅克爾必須向中國領導層展現棱角分明的立場。固然,這會讓德國企業界的利益面臨風險。但是,減少一些對中國的依賴,在當今這個時代真的不能算是壞事。"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