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媒體

德語媒體:歐盟不能再猶豫了

王凡 摘編
2019年8月30日

德語媒體繼續關注香港局勢。《商報》發表前駐華大使史丹澤的客座評論,其中指出,香港危機已經進入緊要關頭,面對中國,歐盟應該開始發出立場更鮮明的聲音。

https://p.dw.com/p/3OlUz
Hongkong Proteste
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Kin Cheung

(德國之聲中文網)前德國駐華大使史丹澤(Volker Stanzel)8月29日在《商報》發表客座評論,指出:即將到來的10月1日是中國建國70周年,在這一天,絕不允許發生任何差池。這讓人更便於理解香港目前的事態,也解釋了為什麼歐洲不應繼續猶豫,而應擺明立場。

文中寫道,北京反復談到通過武力解決香港問題,這除了可能讓香港長期順從外,還有另一個深遠考量:"中國將在全球展示新世界大國的肌肉。與1989年6月4日不同,鎮壓(香港)抗議活動將是充滿權力意識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自信之舉。這也將成為一個訊號,發給……台灣和該地區所有對中國主導意願還存有懷疑的國家以及仍然聲稱要保證東亞安全的美國。"

"誰會為香港出頭呢?在軍事上,沒有一方會這樣做,美國不會,老宗主國英國也不會。鑑於中國經濟與全球交織,恐怕也不會有什麼經濟制裁:香港不是克裡米亞,中國也不是俄羅斯。"

"然而,北京拖的時間越長,香港街頭的示威者與那些中國電視中時常可以看到的、在邊境待命的解放軍拖到10月1日發生對抗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這一幕發生,對於中共而言,幾乎就是失敗。"

評論隨後寫道,北京並非只有動用軍隊這一個選項。比如,可以調動周邊城市警力增援港警。另一個可能是在一些領域做出讓步,比如,港府撤銷修例、做出推動普選的姿態,等等。

"又或者,北京只是盼望著,示威可以自己及時地平靜下去。然而,距離十一越近,這樣的可能性越小。而西方國家的希望也更加渺茫。這種希望與北京的一樣,因為幾十年來越來越緊密的經濟關係是一段成功歷史,對於雙方而言都是有好處的。多年來,德中(包含香港)貿易規模與德美貿易規模基本持平。"

文章隨後寫道,中國的任何震動都將對西方有所影響,會直接影響到在華企業、影響到西方出口、影響到中國進口商品的價格。如果中國對於香港採取激進手段,影響絕不僅僅是些許不穩定,而將嚴重傷害歐洲利益。

"北京對於G7不要干預中國內部事務的警告,完全忽視了歐洲的這種利益。歐洲政府目前呼籲雙方緩和,雖然不失理性,但更合適的卻是明言(北京)與抗議運動做妥協的必要性。正因為中國政府對於與歐洲順暢的經濟關係也有所依賴,也許這正好能夠推動在北京形成的意見平衡朝著正確方向位移。這個任務,正等待著……新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

《法蘭克福匯報》同樣關注香港局勢,稱中國輪換駐港部隊的行動,釋放出明確的訊號。題為《令人不安的例行行動》這樣寫道:"在周四凌晨第一批部隊運輸車和裝甲車出現在香港街道上時,中國官媒新華社指出,這是駐港部隊的'年度例行輪換'。眾所周知,這樣的圖片會在香港引發不安,恐怕正是出於這個原因,新華社比往常更早地、在行動結束前7小時就對這次行動進行報導。"

"與此同時,新華社卻沒有提到一些可能讓人放鬆的訊息。去年的報導中曾提到,'駐港部隊人數不變'。本周四的報導中沒有這個訊息,這難免引人猜疑,北京是否借輪換行動,增加駐港部隊兵力。此外與去年不同,這次報導也沒提到那些結束駐港任務的士兵,而是將重點集中在新來者身上,他們不僅通過陸路,也從海上、空上進港。"

文章寫道,在香港民主派陣營中,這次部隊調動"被視為意在恐嚇"。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跳轉至下一欄 瀏覽更多相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