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打動人心是擴大疫苗接種的制勝法寶?

2021年8月22日

聯邦德國政府籲請公民接種疫苗。然而,接種戰役停滯不前。心理學家們認為,政治和媒體訊息交流中也有失誤。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呢?

https://p.dw.com/p/3z5cm
Kinder Jugendliche Impfung Corona
圖片來源: Sven Hoppe/picture alliance/dpa

(德國之聲中文網)戴著口罩的醫務工作者,有時甚至身穿全套防護服,彎下腰,將針頭扎進疫苗接種者的上臂——德國媒體的電視畫面上,常出現這一情景。 在全國各地的招貼畫宣傳活動中,人們在街頭巷尾也到處可見這一圖片。它已然成了一種象徵。 

心理學家格呂納瓦爾德( Stephan Grünewald )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說:「從心理學角度看,這一戲劇性情景未能構成有說服力的接種疫苗理由。」 他相信,對許多人來說,它反讓人害怕。   

這位心理學家指出,圖像的力量是一重要因素。

格呂納瓦爾德是心理學家、市場研究員、政治顧問和書籍作者  
格呂納瓦爾德是心理學家、市場研究員、政治顧問和書籍作者  圖片來源: Maya Claussen

他說,政治家還應更關注、解決人的內在抵觸問題,從而能使更多人願意接種。他指出, 「許多無意識的、非理性的因素」起著作用。   

還有來自醫學界的呼聲。重症醫學專家揚森斯(Uwe Janssens)便呼籲,做更多咨詢和解釋工作,在心理學家的協助下更認真對待人們的恐懼心理。    

格呂內瓦爾德表示,「如果說,商業中一半是心理學,那就可以說,大流行瘟疫中四分之三是心理學!」。  

建立信任    

心理學家基爾施( Peter Kirsch)對德國之聲表示,人們害怕的事情之一是,經由注射,某物進入了體內,可典型的疫苗接種圖片一次又一次強調的恰恰是這一過程。  

基爾施是曼海姆心理健康研究所專家
基爾施是曼海姆心理健康研究所專家圖片來源: Tobias Schwerdt

他解釋說,隨著新冠,出現了其它陌生的東西,例如,很多人最初便無從想像,什麼是「mRNA 疫苗和基因技術」。

此外,對於風險,不少人更多地是不願承受,或至少對之有一種矛盾心理,也就是說,「他們只在自己權衡機會和風險後才做出決定」。他指出,對決定的研究結果顯示,相對於機會,風險常被當事人高估。    

就這些非常仔細權衡風險的人而言,信任極其重要。基爾施教授批評說,政界卻常常在此給出了糟糕的形象:例如,「在關於年輕人是否應該接種疫苗的問題上的不和諧」,或在有關口罩作用的問題上,政界人士的說法前後不一,先是說「無必要」,後又轉為「人人有責」,從而構成一種信任喪失,影響迄今。

激勵手段   

涉及時下「是否接種疫苗?」這一問題,還有另一個與信任相關的視角。在一項研究中,基爾施教授分析了人們對機構、政治、科學和媒體的總體信任程度與接種疫苗意願之間的關係,發現了一個重要的相關性:人們對機構越信任,便越願意接種疫苗——反之亦然。   

懷疑論者們還常有一種「陰謀論心態」。心理學家基爾施指出, 「這些人傾向於看到一種有自己議程和目標的幕後秘密力量」,因而導致「自我賦權」,這意味著,「當事人不再覺得該受社會規則、規範的約束」。他承認,如何解決,是一大難題。 

免費贈送烤腸亦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接種疫苗。
免費贈送烤腸亦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接種疫苗。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M. Schutt

使用激勵措施或可為一種選項。一方面,可採用正面激勵手段。比如,提供接種疫苗後的免費香腸或漢堡包,一些地方行政當局已有成功嘗試。不過,基爾施教授指出,對那些的確拿不定主意的人,尚需提供明顯更高的激勵。    

另一方面,也可採用負面激勵手段:例如,自10 月中旬起,未接種疫苗者若想進電影院看電影,必須自掏腰包,付新冠檢測費。基爾施甚至建議更進一步:「必須讓當事人明白,若不接種疫苗,你就必須放棄某些享受。」 

強制接種是一種選項?   

在縮略詞「2G」名下,德國國內正討論將某些自由限制於「康復者」和「接種疫苗者」的可能性,從而加大壓力,促進人們接種疫苗。不過,心理學家基爾施指出,此舉對疫苗接種的真正強硬反對者無效。    

要不,實行強制接種? 專家對此提出警告。他指出, 「一年半來,聯邦政府一直在說不會強制接種疫苗。如果現在方向改變,則只會對陰謀論者、反疫苗者和橫向思維者們的說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根據他們的說法,政府一開始就別有所圖。」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