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人不少 榮譽更多—《明鏡》周刊70年
從容、堅韌、自由 — 《明鏡》周刊從一開始就陪伴著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該雜誌以警覺的目光和批評性立場觀察歷屆政府。— 多數情況下,並不讓它們稱心。
實干家
記者魯道爾夫‧奧格斯坦(Rudolf Augstein)領導這一問世於1974年的雜誌數十年。從職業上說,他不分敵友。只要應該揭露,就予以揭露,這是他作為記者的座右銘。他由此成為國家的政治道德哨兵。
隨時準備出擊
1962年,《明鏡》登載了題為「有限防禦能力」的報導,批評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國防政策。時任國防部長施特勞斯(Franz-Josef Strauß)因此對該雜誌施加巨大壓力。《明鏡》頑強反抗。— 最後,施特勞斯不得不下台。
在壓力下
醜聞延續數星期,該雜誌身處高壓環境之中。包括奧格斯坦本人在內,多名工作人員被逮捕,並受到「叛國」起訴。數周之後,檢察署才同意解除它此前下達的不準進入編輯部的禁令。然則,《明鏡》事件昭示了世人,自由媒體何其重要。
德國秋天
1977年,聯邦德國經歷了它歷史上的最嚴重危機之一。左翼極端分子綁架了當時的僱主聯合會主席施賴伊爾(Hans-Martin Schleyer)。數星期後,他們殺害了他。《明鏡》直截了當將恐怖分子稱為「殺手」。
權力氣場
政治上,奧格斯坦接近自由民主黨(FDP)。1972年,他甚至一度以該黨議員身份進入聯邦議院。此外,他與社民黨(SPD)政治家、後來的聯邦政府總理維利‧布蘭特(Willy Brandt)保持著密切關係。兩人相識於1948年。在定期信件往來中,兩人互相交換觀點。本圖記錄了兩人在1972年聯邦新聞界舞會上交談的情景。
橙色革命
丹麥建築師潘頓(Verner Panton)設計的《明鏡》出版社的餐廳一時傳為佳話。人們在這裡會面、吃飯,順便還能獲得發掘新題材的靈感。從美學角度看,該餐廳在當時可謂極富革命性。它成為德國奮起走向高度現代化的見證。今天,餐廳陳列於博物館。
批評與資本
數十年來,《明鏡》成了德國最有名望、銷售量最大的新聞刊物。在經濟上,該雜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相當成功,— 從位於漢堡港城(Hafencity)的《明鏡》周刊出版社的新大樓上便可見一斑。不過,同很多報紙和雜誌一樣,眼下,《明鏡》也深受讀者轉向網路之苦。
他人之恨
2002年11月,奧格斯坦逝世。編輯部繼續著這位領導人的最重要遺產:記者的尖牙利齒。直至今天,《明鏡》的調查採訪都屬於行業裡最好的。這也表現在該雜誌引來的對自己的咒罵。這些咒罵裝飾著生日誌慶這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