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核時代:中美可能簽訂軍控協議嗎?
2024年9月1日(德國之聲中文網)本周,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訪問北京。8月27日和28日,沙利文與中國主管外交事務的最高級別官員王毅以及其他官員舉行了會談。8月29日下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沙利文。
根據新華社發布的消息,習近平在會晤中表示,中美作為兩個大國,「應該對歷史、對人民、對世界負責,成為世界和平的穩定源和共同發展的推進器」。
在與習近平會晤之前的8月29日上午,沙利文與中國中央軍委副主席張又俠在北京八一大樓舉行了會談。雙方重申了常規軍事交流的重要性,討論了改善包括高級指揮官在內的兩國軍隊的溝通安排。
白宮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自2016年以來對中國的首次訪問,是「維護溝通渠道以負責任地管理兩國關係」的持續努力的一部分。
隨著美國和中國在南海及台灣問題方面緊張局勢持續升級,避免可能導致公開衝突的誤判已成為兩國的共同優先事項。
「新核時代」
然而,中國在過去十年中成功升級了常規軍事能力之後,華盛頓對中國核武器系統的快速擴展以及北京與俄羅斯和北韓核武庫潛在合作的擔憂日益增加。
美國國防部前助理部長、負責空間政策的納朗(Vipin Narang)在8月份對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表示,美國總統拜登「最近發布了更新的核武器使用指南,以應對多個擁有核武器的對手」,特別是中國核武庫的「規模和多樣性」。
納朗對這家位於華盛頓的智庫表示,「我們現在發現自己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核時代」,這一時代是由「不願意進行軍控或風險降低努力的修正主義核挑戰者」推動的。
「這些挑戰者的行動迫使我們轉向更具競爭性的方式。」納朗強調,中國核力量的增長是「新核時代」的「顯著特徵」。
根據美國軍控協會的說法,截至2024年,美國「正在更換或現代化其戰略核力量的幾乎每一個組成部分」。
《紐約時報》上周報導,拜登在3月份批准了一項「高度機密的核戰略計劃」,該計劃專注於建立對中國核擴張以及中國與俄羅斯和北韓可能的戰略合作的威懾力。
納朗談到中國、俄羅斯和北韓時表示:「它們之間日益增長的合作和勾結的證據是前所未有的,這迫使我們以新的、審慎的方式思考諸如升級動態和威懾機會主義侵略等挑戰。」
「最低威懾力」?
根據2023年美國國防部的一份報告,中國目前擁有超過500枚可操作的核彈頭,預計這一數字將在2030年前翻倍,到2035年將達到大約1500枚。
總體而言,美國和俄羅斯分別擁有超過5500枚核彈頭,但大多數都已退役或等待拆除。
2021年,非政府研究人員揭示,中國在其西北部建造了大約250個導彈發射井。納朗在8月份對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表示,五角大樓目前評估這些發射井可能已經完工,並正在裝載導彈。
中國於1964年首次進行了核試驗,幾十年來,它一直保持著適度的核庫存,作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下的「最低威懾力」。
儘管這一原則尚未正式改變,但自2012年習近平成為領導人以來,中國加快了其核武庫的現代化進程。
美國官員擔心,這將使中國能夠實施「任何可能的核武器使用戰略」,正如美國戰略司令部前司令理查德(Charles Richard)在2021年所說的那樣,他將中國核力量的增長和現代化描述為「令人驚訝的……戰略突破」。
同年,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表示,北京已「明顯偏離了幾十年來基於最低限度威懾的核戰略」。
2023年五角大樓的報告指出,「與十年前解放軍的核現代化努力相比,目前的努力在規模和複雜性上遠遠超過了之前的嘗試」。
已重返學術界的前五角大樓官員納朗對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表示,儘管中國尚未成為並駕齊驅的核對手,但「其核武庫規模和多樣性的增長——伴隨著從地區部署到警戒發射的姿態變化——使其有可能很快成為一個核對手」。
中美軍控談判?
幾十年來,美國的核戰略一直集中在現代化和更換舊的武器系統,同時減少核彈頭的總數,而不是擴展其武庫。
俄美之間唯一剩下的軍控條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New START)將於2026年到期。
自莫斯科在2022年發起烏克蘭戰爭以來,一直沒有就可能的替代條約進行新的談判。於2011年生效的該條約要求核導彈數量減半,同時將戰略部署的彈頭數量限制在1550枚。
拜登政府的官方說法是,它仍然支持通過軍控協議來防止核擴散。
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負責軍備控制、裁軍和防擴散事務的高級主任瓦迪(Pranay Vaddi)在6月份告訴美國軍控協會,拜登政府已經「調整了我們的戰略,以應對更加複雜和惡化的安全環境,但我們絕不會放棄我們的原則」。
然而,瓦迪補充說,如果「對手武庫的發展軌跡沒有發生變化」,美國可能需要在未來幾年內「增加當前的部署數量」。
中國不是任何雙邊核軍控協議的簽署國。
2023年6月,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表示,拜登政府將尋求與中國就軍控問題展開討論。同年11月,美國國務院負責軍備控制的助理國務卿斯圖爾特(Mallory Stewart)和中國外交部軍控司司長孫曉波在華盛頓進行了有關軍控的「初步討論」。
斯圖爾特告訴美國軍控協會,這次會談讓美方對中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產生了很多疑問,她表示,表面上看,這與中國發展「預警發射能力」不一致。
儘管斯圖爾特表示,此次會談是「建設性的一步」,但由於當前環境下存在「信任赤字」,中美之間距離達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風險防範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印太計劃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告訴德國之聲,「中國從未公開或私下透露其核武庫的規模和能力」。
她說:「既然中國正在對其武庫進行現代化改造,並大幅增加其核武器庫存,大多數觀察家認為,至少在完成計劃的升級之前,中國不會同意與美國就核武器進行談判。」
沙利文在北京進行的幾場會談之後,路透社援引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政府官員的話說,就核武器展開對話的「機會有限」,任何進展都會「斷斷續續」地進行。
「他們已表示出某種願意在軍控的邊緣進行探索,但在後續行動方面並不是很積極主動。」這位官員說。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