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040411 IAEA Atom-Sicherheitskonferenz

2011年4月5日

4月4日,第五屆核安全公約審查會議在維也納舉行。公約顯示,國際原子能機構在採取措施避免新的核事故發生的同時,必須維持微妙的平衡,避免干預各國政府在核問題上的主權。

https://p.dw.com/p/10ncB
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天野之彌圖片來源: AP

作為對1986年車諾比发生核災難的回應,核安全公約應運而生。迄今有72個國家在1996年10月生效的這一公約上簽字。每三年在維也納舉行一次審查會議。

儘管日本發生令人極為憂慮的核危機,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日本人天野之彌仍相信,世界未來仍需核能。但他強調,不能對已發生的事情置之不理:"世界上千百萬人對核安全的憂慮必須認真對待。必須嚴格遵守國際安全準則,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完全透明。這一點生命攸關,只有這樣才能重建公眾對核能的信任。"

天野之彌表示,福島局勢仍極為嚴峻。目前最緊迫的任務仍是克服危機、穩定反應堆。不過,他同時表示:"我們也必須開始反思和評價這整個過程。"

本周一在維也納舉行的核安全公約審查會議恰是這樣一個良機。該公約1996年10月生效,是迄今該領域最重要的國際協定。其目的是:建立統一的核電安全標準,充分採取措施預防事故。

核安全屬各國事務與責任

公約的72個簽約國有義務每三年提交目標落實狀況的國家報告。在審查會議上會對此進行詳細討論,這也會使各簽約國受到其它國家的壓力,落實核技術領域的高安全標準。

但是,公約中規定的安全標準以及審批程序僅僅是鼓勵的性質。具體的落實則是各國的事情,國際原子能機構既無權監督也無權強制執行。該機構國際法部門的負責人唐豪瑟(Wolfram Tonhauser)解釋說:"人們不應忘記,核安全議題迄今都是各國事務,核安全的責任也由各國承擔,而不是國際組織。目前存在的各項核安全協議和公約均建立在這一前提之下。"

在訊息方面,國際原子能機構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日本有關部門。在被問及,如何評價福島核電站營運商開始將超過1100萬升受輻射污染的水排入大海時,該機構主席天野之彌的回答是:"這我無法回答,因為我不知道輻射的程度如何。但這一措施是為了避免更嚴重污染的水排入大海。我們已向該地區派出測量隊,與日本政府緊密合作。在入海口處,測量值相當高,但在30公里處,過去數天來測量值在允許的最大限度以內。"

作者:Jörg Paas 編譯:苗子

責編:李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