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權威人士」再現身 中國鐵心「去槓桿」?

石濤2016年5月9日

中國必須擺脫信貸驅動的「高槓桿」增長模式,即便面臨經濟增長率下滑也再所不惜。對於長期觀察中國經濟的分析家而言,這一結論似乎並沒有太多新意。但這一論點出現在《人民日報》頭版,而且是從「權威人士」的口中講出,讓事情變得又有一些不同。

https://p.dw.com/p/1IkNn
Symbolbild China Mitgliedsstaat der WTO
圖片來源: Imago

(德國之聲中文網)5月9日,中共機關報《人民日報》在頭版刊登訪談文章,標題為"開局首季問大勢-權威人士談當前中國經濟"。文章作者從頭到尾都沒有透露所謂"權威人士"究竟是何方神聖,但熟悉中國官媒報導手法的人不難看出,不管是否存在這麼一位"權威人士",不管他是誰,這篇訪談在相當程度上代表了中國政府高層對於中國經濟局勢的判斷和看法。

《人民日報》下屬的全媒體平台"中央廚房"在轉載這篇訪談時也指出,"權威人士"之前曾兩次出現在《人民日報》上,訪談內容分別是"五問中國經濟"和"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都是攸關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話題。

"中國經濟迎來L型走勢"

在5月9日的"開局首問大勢"訪談中,"權威人士"所闡述的一個中心議題是"去槓桿、去產能"與"穩增長"之間的關係。他指出,今後幾年,中國經濟總需求低迷和產能過剩並存的格局難以出現根本改變,經濟增長不可能像以前那樣,一旦回升就會持續上行並接連實現幾年高增長。並進一步表示,中國經濟增長率將進入一個L型的走勢,而且這一階段"不是一兩年能過去的"。

中國華東理工大學經濟學副教授沈凌表示,看完這篇訪談之後感到頗為欣慰,因為"這說明我們的領導人對經濟下滑有比較清醒的認識,我們現在遇到的困境並非短期衰退導致,長期結構性變化是更重要的原因"。

而就在前不久,中國輿論中還有呼籲加強經濟刺激的聲音,要求政府增加財政刺激、增加貨幣發行。令人不禁想起07,08年-當時的溫家寶政府為應對經濟不振,所推出的頗具爭議的"四兆刺激計劃"。

而"權威人士"則認為,"投資擴張只能適度,不能過度,決不可越俎代庖、主次不分……假如搞大力刺激,必然製造泡沫,這個教訓必須汲取。"

China Mao Yushi in Peking
茅於軾:中國政府目前認為「槓桿」利大於弊圖片來源: picture alliance/AP Images/Gao yue

"四兆计劃"功過如何?

《人民日報》現在通過"權威人士"之口力挺"去槓桿",警告通過刺激信貸拉升經濟的做法,這是不是對於當年"四兆刺激計劃"的否定呢?中國經濟學家茅於軾認為,去槓桿有利有弊。加槓桿能更好的利用資金,但同時也帶來風險,"現在看來政府認為風險大於益處"。不過,茅於軾並不認為這次的訪談有否定溫家寶政府當年做法的意味。

經濟學家沈凌則表示,推出"四兆刺激計劃"的時候確實存在一些短期影響因素,比如考慮到社會穩定等問題。但現在看來,確實代價太大,延誤了經濟轉型的時間。

那麼,現在推動"去槓桿、去產能"又會對社會穩定產生怎樣的影響?路透社今年3月曾報導稱,為緩解工業產能過剩、環境污染等問題,中國政府計劃清理那些僅僅依靠銀行貸款而維持生息的"僵屍企業",可能影響500萬~600萬工作崗位。此外,鋼鐵和煤炭兩個行業將成為"去產能"的重要領域,180萬職工將被"分流安置"。

就在同一個月份,黑龍江雙鴨山煤礦工人和吉林通化鋼鐵集團的員工先後走上街頭,抗議拖欠薪水,並與警方發生衝突。

China Kohlenindustrie
煤炭與鋼鐵是「去產能」的切入點(資料圖片)圖片來源: picture-alliance/dpa/H. Guolin

中國政府顯然也意識到"去產能"所勢必帶來的勞工失業和人員安置問題,《人民日報》對於"權威人士"的訪談中也談到這一問題,並將之稱為"當前就業領域最突出的問題"。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曾經歷一次"下崗潮",數千萬國企員工失去工作。但經濟學者茅於軾認為,朱鎔基時代的大規模下崗並沒有造成嚴重問題,因為當時的下崗工人中許多人還是找到了其他工作機會。"現在是不是還可以做到呢?還是要靠發展私有經濟。現在雖然呼籲民營企業加強投資,但國家又拒絕民間資本進入許多行業,比如石油、電力、銀行等,賺錢的行業都被國企壟斷。李克強雖然呼籲民間加強投資,但並沒有什麼大的進展。"

而沈凌在這一問題上則顯得相對較為樂觀:"相比90年代末朱鎔基主導的國企改革,現在國企的實力比當時大很多,而遇到的困難小很多。當時面對幾千萬下崗國人都能渡過,現在只是局部行業的失業問題。"

使用我們的App,閱讀文章更方便!給[email protected]發送一封空白電子郵件就能得到軟體和相關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