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央行三年來首次提高基準利率
2011年4月8日八十年來最大的財經危機迫使各國的央行不得不採取一連串的措施來控制場面。歐洲中央銀行在十個月內將基準利率從百分之四點二五降到百分之一。這是二戰後不曾在任何一個歐洲國家有過的情形。這個利率現在看來似乎太低了。
" 還要看看經濟發展的情況。換句話說,經濟情形已經不再嚴峻,沒有理由還實行這麼低的基準利率。因此歐洲央行打算將利率正常化。"
--以上是 德國商業銀行首席經濟專家約爾格‧克雷默(Jörg Krämer)的說法。但是他的說法只對某些歐洲國家有效,比如德國。德國的景氣正在好轉。2010年德國的經濟增長率高達3.6%,而今年許多專家預測會有3%的成長。為了避免經濟過熱,升息對德國而言早就是必要的。但是對許多債台高築的歐洲國家,比如希臘,葡萄牙或是愛爾蘭這些還身陷泥淖的國家而言,就可能需要更低一點的基本利率。一個統一的利率要應付不同情況的國家,對歐洲中央銀行而言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約爾格克雷默(Jörg Krämer)認為這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
"主要原因在於,90年代的政治人物決定讓那些其實經濟還不是很靈活的國家進入歐盟。現在歐洲央行就得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
和工會關係友好的宏觀經濟學和景氣研究所主任古斯塔夫‧霍恩(Gustav Horn),在為路透社撰文中表達了他的懷疑,他不認為升息可以降低通貨膨脹。他說,通貨膨脹的壓力主要來自原材料的漲價。而歐洲央行並無法影響原材料價格的上漲。正因為亞洲國家和許多新興市場的強烈需求,使得原材料價格的上漲越演越烈。因此約爾格克雷默(Jörg Krämer)認為央行升息來的太早。他提醒大家原材料的上漲勢一項警訊:
"這幾季來油價和其他原材料價錢的飈漲,和各國央行的所實施的廉價貨幣政策有關。也就是說,像養老基金或是人壽保險基金等這一類的投資者,因為 無法在買優良國債上賺到錢,他們幾乎是被迫在投資時冒些險,比如投資原材料。因此原材料價錢的飈漲,也是寬松貨幣政策的結果,這其實才是應該提高利率的原因。"
作者:張丹紅 編譯:邱璧輝
責編:達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