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屬感與鄉愁: 「台灣遊客奇遇中國移民」
2024年2月27日(德國之聲中文網)以曾在阿根廷的華裔友人張小彬(Zhang Xiao Bin)和自身經驗為藍本,德國導演妮莉‧沃拉茲(Nele Wohlatz)虛構了一個有關歸屬感與鄉愁的故事。在剛剛閉幕的第74屆柏林電影節上,由巴西、阿根廷、台灣、德國聯合製作的電影《睡覺時眼睛睜開》(英文片名 Sleep with Your Eyes Open)摘得費比西「奇遇單元」(Encounters)最佳影片獎(FIPRESCI國際影評人聯盟獎)。
影片裡「台灣遊客奇遇中國移民故事」的設定博得了不少華人觀眾的眼球。而映後,這些觀眾反應兩極。豆瓣網上,一些人指責影片「刻板淺顯」、「對白表演生硬」,但另一些則認為該片「題材優秀」,並「充斥著妙不可言的共鳴」。
漂泊在南美的中國移民,此類題材和人群目前連中國影人都涉獵甚少。德國之聲專訪了導演妮莉‧沃拉茲,瞭解她如何接觸到這些處於比較「底層」的中國移民,以及決定將他們的故事搬上大銀幕的原因。
「在哪裡都一樣,因為哪裡的人們看我們都一樣」
起飛前被巴西男友分手,心碎的台灣女孩凱(Kai)不得不獨自登上飛往巴西東北部城市勒西腓(Recife)的航班。勒西腓是一座鮮有被遊客問津的城市,小飯店裡條件簡陋,空調機故障使凱徹夜難眠;為解決故障,凱前往小商品市場尋找工具。在熙熙攘攘的市場裡,台灣女孩偶遇了專營雨傘小店的福建男人福安(Fu Ang),並意外地撿到了中國女孩小欣(Xiao Xin)用西班牙語,在許許多多明信片上寫下的「故事日記」。
電影鏡頭跟隨女孩凱遊走在烈日暴曬下的勒西腓街頭和海灘,導演沃拉茲以小欣的日記獨白穿插倒敘,透過凱的眼睛,發現了福安、小欣、楊宗(Yang Zong)、利奧(Leo)等在巴西生活的中國移民和「底層」普通人的故事。
福安梳著漆黑的油頭,身上花花綠綠的襯衫把他滿是笑容的臉映得更加棕黃。巴西酷熱難當的天氣很快拖垮了福安的雨傘生意,他轉投福建老鄉,在一家批發裝飾品的店子裡幫工。中國女孩小欣的姑姑就是這家批發店的老闆。
小欣與父母原生活在阿根廷。後因生意變動父母回國,小欣被送往巴西,與姑姑同住。雖能說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語,但在只講葡萄牙語的巴西,小欣和姑姑店裡同樣語言不通的中國店員們一樣,往來與小商品市場和住所之間,過著兩點一線的日子。
對當地人來說,小欣也的確跟其他中國人沒什麼不同。小欣把她的發現寫在日記裡:「無論在阿根廷,還是巴西……我們在哪裡都一樣,因為哪裡的人們看我們都一樣。」
差異與鄉愁
然而同中有異,導演沃拉茲也借第三人的視角在電影裡描繪了她所認識的,漂泊在南美的華人社群。
小欣與姑姑的店員們不同的是,她的閒暇時間很多,可以自由地跟同一間大樓裡,家境殷實的巴西女孩玩耍。習慣了阿根廷的小欣,對家鄉的認同,甚至周遭中國人的認知也變得模糊。這是她把對身邊的觀察,用熟悉的西班牙語寫出來的原因。
日記裡小欣寫道,姑姑是因為那些為她打工的中國人才變得有錢;店員們也住在姑姑提供的集體宿舍,在同一所大樓的不同樓層。然而,批發店裡打工的中國人總是來了又走,有時候小欣連名字還沒來得及問,他們就默默消失了;然後會再有新的面孔,拎著大包小包出現在姑姑的門口。
小欣寫下她的觀察:「巴西人討厭對別人說不,所以他們總把『不』字留在句尾說;而中國人從不說『不』,但會直接離開……」
小欣與店員福安相處的最好;他常瞪大著眼睛,手舞足蹈地對小欣說現在中國的高樓有多高,馬路有多寬。福安心心唸唸地想早點賺到錢,早點回福建老家;對大部分人生在阿根廷度過的小欣來說,福安的理想很陌生。
福安的煩惱對小欣來說也很陌生。一次店裡午休時,福安和老鄉們一邊嚼著法羅粉(Farofa- 烤木薯製成的巴西傳統餐點),一邊思念著家鄉的美味。有人調侃起飲食習慣和體味的聯繫,福安突然若有所思地問:「那我身體的味道也會改變嗎?!」
外來人共同喪失的「歸屬感」
「這部電影的基礎是移民,但它探討的不僅是與移民有關的,也是一個與人類生存條件有關的話題,」導演沃拉茲說,「我更願意稱它為一種外來人(foreigners)的共同經歷(common experience),即『歸屬感』問題;因為就連一些從未離開過自己成長環境的人,也會因生活中的一些經歷而失去歸屬感。」
「我的家鄉,德國,開始越來越遙遠,它不再是我可以回去的地方;許多人可以搬去許多不同的地方,但同時,也會完全失去歸屬感,他們不再屬於任何地方。」這是導演理解的,她與其他生活在異國的人能分享的共同感受。
這種「共同經歷」,也是影片第一女主人公小欣的人物原型,導演的華裔好友,福建女孩小彬的經驗。沃拉茲解釋,「失去歸屬感」是小彬面對中國和她移民的國家阿根廷的感覺。起初拍攝《睡覺時眼睛睜開》時,小彬是第一主演人選,她的第一部短片《完美的未來》,也是取材於小彬的生活;然而由於新冠疫情等原因,小彬的出演計劃被擱置。
導演:「這不是一部關於華人社群的電影」
在談到為何聚焦華人社群時,導演沃拉茲解釋,因為一次偶然在語言學校任教,她認識了在阿根廷的一些福建籍華人。雖然之前她對中國一無所知,也從未去過亞洲,但和女孩小彬成為朋友,直至合作拍攝短片,以及為籌備新片,一起去勒西腓走訪當地華人社群,並在華人商店裡實習的經驗,使她漸漸開始瞭解這群華人的生活和工作情況。
然而沃拉茲強調,她想通過電影捕捉的,是關於外來人的普遍性的東西;因此,她不願與另一個在阿根廷的德國人合作,而是與一個和她相互間都覺陌生的,對當地城市也是同樣陌生的人合作,從而塑造一個「陌生又陌生」的三重關係;「這個故事可以發生在世界上的任何角落……我一直在表達,這不是一部關於華人社群的電影,只是它恰好是關於一個華人,就如同布宜諾斯艾利斯恰好只是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 阿根廷首都)。」
生活在南美洲的中國移民,尤其是大批勞務移民的歷史,可追溯至19世紀華人在南美作「苦力」(coolie)的時期,然而近代中國人遠赴南美的歷史卻相對短很多。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成功後,許多拉丁美洲國家開始陸續與中國建交;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WTO)後,中國進出口貿易的空前發展將「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推向全球,前往巴西、巴拉圭、秘魯、古巴和委內瑞拉等拉美國家從事貿易的中國人逐漸增加。
挑戰對亞洲人的刻板印象,「另眼」看中國移民
來自德國的導演常年生活在阿根廷,深知自己優越的條件,沃拉茲坦誠道:「如果我自稱移民,那就太可悲了……!我片中的女遊客角色凱來自台灣,來自另一個『社會階層』,她有另一種旅行的方式;她的角色更多地映射了我自己的角度。」
「我對中國人對這部片子的反饋,以及中國社群對這部電影的接受程度等各方面都很好奇。」 至於對負面評價的擔心,沃拉茲說她知道總會有的,「這不僅僅是一部由我執導的電影,而是我沉浸到其中去了。當人進到一個不是自己的群體時,自然會有很多問題冒出來,所以我當然會經常自問。」
然而,導演用肯定的語氣繼續道:「我並不完全同意當下的一種「時代精神」(Zeitgeist)——即人們只能談論他們自己的經歷,人們只能代表他們自己。在我看來,我們生活在一個越來越不寬容的時代,所以,我認為,我們的任務和責任就是去努力架起溝通的橋樑,超越自身的經驗。另外,我的工作進度很慢,我會花許多年來在發展電影項目,進行大量的研究,並去與那些社群的人們對話。比如,製作這部電影時,我總是與那些中國社群的人,還有我的團隊一起交流和工作,鏡頭前後都是如此。做這部電影時,我們有很多排練,我與這群中國演員、翻譯和我的台灣製片人花了很多時間一起討論劇本和翻譯;所以雖然這部電影一開始是從我的角度出發的,但它逐漸地變成了一個集體創作的過程。」
另外,用多元的演員陣容,挑戰西方人對亞洲人的刻板印象,也是導演沃拉茲選擇台灣女孩作第二女主人公的原因之一。沃拉茲覺得扮演凱的Liao Kai Ro性格與眾不同,很適合這部電影。
「我在德國漢堡一間藝術學校教書時認識了她,你真的可以看出她來自台灣,而不是中國;同時,她來自另一個『社會階層』,她不是體力勞動者;而且我覺得有趣的是,你可以真正地去反對那種種族主義的偏見——認為所有東亞人都一樣,所有中國人都長得一樣,性格也一樣。」
採訪最後,對《睡覺時眼睛睜開》一片的風格,沃拉茲這樣說:「如果你期待的是一部傳統的電影,你當然會接受不了我的片子。而我卻很喜歡用一種去解碼現實的方式來創作,這種方式會故意在你和你所看到的事和人之間建立距離;這些事和人也許會在以後的某個時間,或通過某些其他的方式、其他的層次再次回到你身邊。」
(本文中的中文名字皆為英文音譯)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