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轉至内容
  2. 跳轉至主選單
  3. 跳轉到更多DW網站

法國大選:馬賽克似的民主

2002年4月19日

法國總統大選投票程序即將啟動,第一輪投票是大浪淘沙,第二輪則是「第三者」看風使舵。

https://p.dw.com/p/26IP
巴黎地鐵站中的一幅競選宣傳畫,畫中總統候選人若斯潘打出的口號是:不同的施政方式。圖片來源: AP

第一輪投票選舉在法國慣例上成為抗議性選舉。因為誰若是對現任總統,政府甚至是國家不滿的話,就可以通過投外圍候選人票的方式來發洩這種不滿。預計小黨派代表將可能獲得60%的選票。四分之一的選民有可能不參加選舉。兩個主要競爭對手-信仰戴高樂主義的現任總統希拉克和信仰社會主義的現任總理若斯潘將只可能分別獲得20%的選票。

縱觀候選人情況可以得出如下印象,法國就像是一塊混亂的馬賽克。托洛茨基派推出了三個候選人,極右派選出兩個,環保派推出三個代表參加角逐。然而法國總統選舉中出現的這種馬賽克式民主不僅僅是個缺點。其優點之一是,候選人情況代表著各黨派實力的強弱,可以說是隨後於6月份舉行的議會選舉的晴雨表。優點之二,小黨派在4月21日的選舉中越強,兩位最有希望的候選人,希拉克和若斯潘在5月5日的第二次選舉前會表現得更加友善,因為他們寄希望於重新贏得曾經失去的選民的支持。

在此,所謂的第三個人的作用非常重要。在第一輪選舉中得票第三的候選人儘管已經退出了爭奪總統寶座的角逐,但他可以使用第二輪投票權對兩位候選人表示支持或保持沉默。從而無可爭議地起到輔佐王位或破壞王位的作用。調查顯示,最有希望扮演這一角色的候選人有三個:讓-馬裡.雷朋,阿萊特.拉吉耶和讓-皮埃爾.舍韋內芒。

極右主義者雷朋並不在意戴高樂主義者向他宣戰。他曾經表示,希拉克比社會黨人若斯潘還要糟糕。拉吉耶自1974年以來已經是第五次參加競選。她是工黨代表,反對若斯潘的社會黨政策。假如她所獲選票居第三位的話,將是選民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者失望的一個標誌。還有讓-皮埃爾.舍韋內芒。他曾多次擔任社會黨部長。但他同若斯潘保持距離。並且在競選中宣揚民族主義,儘管他有左翼思想。無論是雷朋,拉吉耶還是舍韋內芒獲得第三位多數選票,他們在第二輪選舉中最終會投誰的票卻還是未知數。

預測和其他類似的考慮都無濟於事。最後起決定作用的是選民而不是黨的領導層。他們至少在這輪選舉中起著國王般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