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無息的大潮:中國去年買下近三百德國企業
2005年6月10日上工集團下手比勒費爾德
本月內,就將完成第一起德國股份公司出售給中國的「事件」。中國紡織機械業中大名鼎鼎的上工有限公司將買下座落在德國北威州東部比勒費爾德市的縫紉機和傳輸設備工廠杜爾科普-阿德勒爾(Duerkopp Adler)94.9%的股份。
杜爾科普-阿德勒爾是一家堪稱歷史悠久的企業,建立於1860年,年營業額1.45億歐元,在歐洲3地共有2000名員工。其中在比勒費爾德市有1000名。
該企業的出售者FAG Kugelfischer公司的企業通聯部主任羅於斯堅信,關於中國公司買下工廠後一年後將把生產移往中國的說法不適合於比勒費爾德的這家企業,「我們認為不會影響比勒費爾德這個生產場地的。」杜爾科普-阿德勒爾公司的董事會發言人黑爾先生也認為,出售給中國後,企業將得到的是加強,尤其在亞洲業務這一塊。
上海華盛閃耀漢堡
近年來,中國企業收購德國企業的新聞不時登上德國媒體顯著位置。2003年4月,上海民營企業上海華盛企業集團買下漢堡破產企業威爾茲鋼瓶公司。
跟其它中國公司購買德國企業悄悄干的風格截然相反,華盛購買威爾茲的過程完全由媒體和政府部門伴隨著。原因是,在漢堡拉騰瑙的這家公司在被華盛買下後,主要生產仍然由這裡的45名員工進行下去。
華盛老闆蔣自強之子蔣洲坐鎮在漢堡。他又找到了兩個購買對象,也是同一個行業中的德國企業。他說,德國是歐洲最吸引中國企業的生產場地,由於這裡的銷售市場最大,技術含量最高。
中國一年內買下278家德國企業-有沒有搞錯?
據6月9日的商報報導,專營中小企業買賣中介的咨詢公司克萊因&克爾(Klein & Coll)的米歇爾.凱勒爾先生對該報說,去年一年內,中國公司共買下了278家德國企業。
對於至今為止一年報導一、兩個中國企業收購此間企業的德國來說,這個數字太驚人了。為此,德國之聲中文網記者打電話給凱勒爾先生核實此事。記者提出的問題是:您是從哪裡得到這個數字的?涉及的是否工業企業,還是把中餐館也算在內了?購買的形式是什麼,是否買下後繼續在德國生產?您能舉幾個例子嗎?
凱勒爾先生給了個書面答覆,內容如下:
a) 我自己清楚所有這些購買行為,部分項目是克萊因&克爾公司也參與的;b) 涉及的都是小企業,營業額在100萬至1000萬歐元之間,餐館等不在此列;c) 對在德國生產完全沒有興趣,中國企業感興趣的是銷售渠道,品牌名稱和技術,也就是說,大部分收購行為是所謂「設備買賣」(Asset Deals),部分涉及破產領域。
凱勒爾還說,這些購買都是悄悄進行的。中國企業要求絕對保密。所以他不能舉例。要求保密的主要原因是,買下有關企業後,一般就會半掉該企業,這會引起許多的失業。
會買空德國嗎?
目前誰也拿不出中國企業在德國購買企業和舊設備的可靠數字來。據聯邦銀行2004年這個數字只有9000萬歐元;聯邦經濟部說是1.62億歐元。如果說,有300來家企業在一年內售給了中國公司,這些數字顯然都遠遠地低於實際。凱勒爾先生的估計則是,中國企業在購買德國企業的過程中至少已經投入了20億歐元。
不管怎麼說,中國公司到德國和西方其它地方大「採購」,已經成了潮流和趨勢。這已經引起了不少德國人的擔憂。中國人這樣地大買,是否會把德國挖空呢?人們自然聯想到近年來眾所周知的一些事例,比如多特蒙德的鋼廠整個的被搬到張家港的沙鋼去了。
德國工商會大會試圖打消人們的顧慮。那裡的亞洲問題專家波勒強調道,不存在德國企業一味遭受屠宰的前景。
德國這個「大商場」其實真的很誘人
德國作為「大工廠」已經失去了立足之本,但作為「大商場」卻有相當大的吸引力,相當大的誘人之處。以超低的價格經常可以在這裡買到超級的好東西。
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TCL收購家用電器公司施奈德。施奈德是德國和世界上名氣很大的家用電器公司,是個名牌。然而,你知道是以什麼價格賣給TCL的嗎?最近報界才透露出來,說是800萬歐元。那簡直都「不是錢」。
德國中小企業有個與生俱來的大問題,卻使之成了中國企業可以挖掘的大金礦:德國有約7萬家家庭企業,但這些企業大多沒有後繼者。許多企業家老了死了企業也就關了。據估計,每年德國有5000多家中小企業和3萬多個工作崗位消失,原因是企業未能及時地成功地交接班。關閉這些企業,最好的、最常用的途徑就是出售之。因此,德國市場上經常有高品質大品牌的企業以極低的價格出售。中國企業買下這些企業,買下的不僅是新技術,專利,而且還有歐洲、德國銷售渠道和德國品牌。
中國政府近年來開始鼓勵企業走向海外。尤其是5月1日更取消了投資境外購買境外企業的審批程序。大潮可以說剛剛起來。當年,成吉思汗的軍隊是在震天聲浪中打入歐洲的。而今天,中國人來得幾乎是無聲無息。(平心)
轉載或引用務請標明「德國之聲」
本站網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