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外文摘:中共官媒的取巧與「翻車」
2024年4月7日(德國之聲中文網)總部位於新加坡的「端傳媒」發表文章《中共如何破解威權宣傳的兩難困境:新媒體時期的官媒策略與大眾動員技巧分析》,作者肖克艾認為,中共宣傳部門同時勝任傳達權威訊息和動員大眾功能的要訣,在於賦予不同重要等級的官媒、以及紙媒和網路新媒體渠道以不同的職責、不同的管理模式,多渠道、多角度、多層次地影響群眾,尤其是新媒體的宣傳工作,不僅維繫了官媒在網路发展初期岌岌可危的存在感,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常識」。文章說,紙質官媒和網路官媒是共用一個品牌的兩個獨立系統,兩者界限分明,即便頂著同一塊牌子也很少合作。
作者指出,這種宣傳模式也並非沒有自己的隱憂。在很多場合,政府高層表現出了一種道德主義的沖動,頻頻出台禁令,試圖遏制網路上的流行話語;而對這些流行趨勢的迎合和利用,卻恰恰是新媒體官媒得以成功的關鍵。況且,在新媒體靈活工作的另一面,還有著宣傳系統對於「翻車」事故的高度警惕。每當出現重大「翻車」事故,引起「輿情事件」(這些事件往往是由比官媒更加民族主義的網民發起,試圖聲討在他們看來官媒的「歪屁股」行為,比如邀請曾發表過親美言論的明星出席節目),宣傳系統的上級往往會做出嚴厲處罰,並收緊監管。即使新形式的宣傳取得了相當的成功,但「正統」與「流行」之間的矛盾,「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矛盾,仍然內在於意識形態工作之中,也必將一直存在。
中國憤怒,說明拜登做對了?
《紐約時報》發表文章《拜登的強硬立場令中國憤怒,這說明他做對了》,作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時報的專欄作家, 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認為,即便川普发表了後來逐漸演變成種族主義的仇外言論——例如,試圖將新冠病毒重新貼上「中國病毒」的標籤——並徵收了聲勢浩大但不起作用的關稅,他也從未有過一個一以貫之的策略來對抗我們最大的對手。另一方面,拜登在貿易問題上不動聲色地採取了非常強硬的立場,尤其是在中國的貿易方面。拜登複雜成熟的經濟民族主義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比川普的保護主義猛烈打擊要重要得多。
文章說,拜登政府對對華技術出口實施了嚴格限制,其明確目標是遏制中國在先進半導體和計算領域的技術進步。「所有這一切似乎讓中國領導人感到憤怒,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沒關係。這表明拜登的做法正在起作用」。作者認為,川普大張旗鼓地展示了與中國的對抗,但他在任期間並未帶來實際效果,而且在事關捐款時,他在TikTok這件事上似乎已經棄牌。拜登說話比較溫和,但揮舞著一根大棒。或者換句話說,川普对中國其實並不是一個強硬的人,他只是在電視上表演強硬。拜登是來真的。
「見山不在了,山還在」
台灣「上報」發表文章《香港見山書店停業,中共焚書坑儒統治術來了》,作者顏純鉤說,支撐香港文化脊樑的,除了從前數份有社會良知的大報,幾家有文化理想的出版社之外,就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很多社科小書店。他們的市場定位很窄,但讀者韌性很強,他們默默耕耘,不求聞達,但求知音。今日的香港政府,已經把中共那一套焚書坑儒的統治術學到手,圖書館把很多好書下架,書展拒絕獨立出版社參展,學校推廣中共洗腦教育,大學也增加政治思想灌輸。大概不久後,香港中學也要開設政治課,學習習近平著作,發揚爭做共產主義接班人的紅色學風了。
作者認為,香港見山書店停業不是孤立事件,它反映了李家超政府治下,香港文化榮景正在枯萎,正如香港國際金融中心正在變成廢墟一樣,香港的亞洲文化中心也正在變成廢墟。面對一個武裝到牙齒的專制政府,文化人顯得相當無力,但每個人心底的文化執念,一旦集合起來,卻可以形成巨大精神力量。世上最頑強的,不是權力,不是武器,而是文化,一個民族輝煌的文化積累,具有摧枯拉朽的力量,不管遭遇多殘酷的命運,文化最終都會從岩石底下迸出來,春風化雨,改變沙化了的土地。「見山不在了,山還在,書不在了,人還在,人走散了,心還在。心在,什麼都在」。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